临汾之行
柴峰/文
从山西省会太原向西南行264.1公里就到达临汾市。
临汾,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东依太岳,西临黄河,南连运城,北接晋中。因其城池濒临汾河,故得名“临汾”。
临汾,历史悠久,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尧帝建都之地。“最初中国”源头。史称“尧都平阳”,是“华夏第一都”。春秋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属平阳府。
永不停顿的 汾河纵贯全境,滋养丰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著名“麦棉之乡”,晋南粮仓。同时孕育出灿烂无比的华夏文明。政治清明,国阜民丰的“尧天舜日”盛世,传奇般地承载在历史的长河中。
临汾,有深厚历史底蕴,优秀文化传承。在汾河水的流淌中,持续不断地谱写出新的篇章。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三晋大地的辉煌。绽放出令人心神向往的流光。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窩”。自驾车从临汾市“首约酒店”出发,向北行驶26.7公里就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一棵槐树,一首民谣,跨越600年风雨,成为亿万人心灵的故乡。
一首脍灸人口的民谣,流传至华北、华东、西北、东北、西南乃至大半个中国,不知唱哭多少异乡游子。
国庆、中秋节期间,我终于来到临汾市。临汾旅游胜地众多,第一站首选了洪洞县这个国家命名的5A级景点。
跨过精心设计的根雕大门,步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租赁了耳机,一行10人在导游的引领下,观看了园内30余处主要景点。
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那个苍劲有力的隶体“根”字影壁。这个“根”字稳健端庄,饱含着浓浓桑梓之情,悠悠思乡之意。川流不息的游客在这里驻足,神色庄重,目光中满含着寻觅与归依。
在广济寺旁,我见到了那被誉为“神树”的古槐。第一代古槐植于汉代,清顺治八年(1652年)被汾河洪水冲走;第二代古槐,超400年树龄,树杆直径2.6米,目前仍在生长,历经风霜雪雨,仍然保持活力,持续提供浓密的树荫,每年开花飘香,吸引蜜蜂前来采撷。但因年代久远,树干表面可见明显风化痕迹;而我们所看到的第三代大槐树是在原址上自然生长,约100年树龄,主干粗壮,枝繁叶茂,树枝硬朗,生气盎然。目前高度已达20多米。槐树生命的更迭,恰如我们民族的延续,根脉不断,生生不息。传奇的大槐树,不仅代表着洪洞县,更代表着山西,乃至全中国,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迁徙。
仿明代建筑的祭祖堂,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堂前放着铜鼎香炉,堂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姓祠堂。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姓氏,凭吊自己的先祖,回顾先辈们艰辛创业的历程。当我找到柴氏灵位时,心情异常激动,十分惊喜,犹如孩子找到了家。立即与儿女们上香叩拜。深感不论是血缘还是文化,我们的根永远属于这片土地。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一种归属的温暖。那是一种无需言语的共鸣,仿佛微风吹过田野,悄无声息,却饱含着深情。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而平阳府(今临汾、路州、泽州、汾州等地)却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大规模迁民。从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进行了18次大规模官方移民活动,移民总人口数逾百万之众。迁往京、冿、冀、豫、鲁、皖、鄂、川、陕、甘、滇、黔、东北等18个省市的500余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由于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称为“大槐树移民”。当年移民离开故土时亲手摘下大槐树的叶子以作留念。他们一步一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大槐树和老鹳窩,将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心中,成为世代相传的故乡记忆。
大型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在悲切的歌声中开始了: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却被告知要迁往外地。儿子拜别老父,兄弟砸锅各取一份,以便日后相认……真实的场景反映着当时移民人的悲苦与无奈。观看演出的游客无不为之动容。大槐树下何由泪,洪洞是家皆动心。淅沥的秋雨不停地下着,祭祖的真诚与演职人的精湛技艺使观看的游客聚精会神,絲纹不动。雨水无法阻止祭祖人的真挚热情。
站在大槐树下,我思索着“根”的意义。大槐树根祖文化是以明初大移民为背景,大槐树为图腾,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髄的文化现象。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槐树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
大槐树移民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召力,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厚重亲情文化和根祖文化。
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外。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于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临汾市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当我们离开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几张门票、若干张照片、视频、一本《家训》、金银元宝或者其它纪念品,而是一份关于“根”的觉醒,一份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正是大槐树寻根祭祖的深切感受和最深沉的启示。
中午在洪洞县城《重八席》用餐。
洪洞重八席是山西洪洞县的传统宴席,起源于先民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民俗活动,明代大移民时期随晋商文化传播至各地,形成“重八”宴席规格:前菜与开胃菜:八干鲜果、八开胃碟。主菜八大碗八小碗。上四汤四点心,最后一道菜必为丸子,寓意圆圆满满。被誉为“根祖槐乡第一席”。当地盛传民谣:“朱重八,朱重八,槐乡人民在天涯,喜相逢,吃重八,百家姓里是一家”。印证了其历史根源。做为晋商飲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慎终思远”的传统美德。重八寓意重逢,寄托游子思乡之情。数字“八”谐音“发”,像征兴旺发达,吉祥如意,体现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用餐前,服务人员介绍重八席来源及其组成,菜上齐后演职人员用快板书形式表赞重八席。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午餐后,驱车到达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在游客服务中心办理了相关手续,乘面包车随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登上广胜寺。
距离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广胜寺是国家4A级景区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以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广胜三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国之瑰宝。大雄殿前左右对称的千年唐柏称“一奇”。合称三绝一奇。
飞虹塔:国内最高琉璃塔,高47.31米,13层八角形,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覆盖七彩琉璃构件,阳光照射犹如彩虹,为明代建筑代表。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剎,重约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中国琉璃塔的代表之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发生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持如此完整、精美的硫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完整的琉璃塔。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被确定为“世界最高多彩琉璃塔”。央视1986版《西游记》拍摄时曾经在此取景。
《赵城金藏》:金代木刻版大藏经,源于宋代《开宝藏》,是唐代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梵文经卷的中译善本,全球唯一孤本,被视为稀世瑰宝,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之一。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曾经在这里设置赵城县,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名《赵城金藏》。
水神庙元代壁画:现存唯一非佛道题材壁画,总面积190平米,含《元杂剧图》《捶丸图》等,生动反映元代生活。
千年唐柏:大雄宝殿前两棵1200年古柏,左扭右扭对称生长,被誉为“广胜寺一奇”。
山上还有弥陀殿、大雄宝殿、韦驼殿、毗卢殿等。
弥陀殿是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驼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
大雄宝殿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面山墙上排列着铸铁十八罗汉像。
韦陀殿,建筑学上称垛殿,正中供奉韦驮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动。东壁绘有明万历年间的壁画,内容严谨,线条流畅,保存非常完整。
毗卢殿又称天中天殿,为单檐庑殿顶。玻璃镶边屋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隔扇门镂雕精美,是木刻艺术上乘之作。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
寺内碑碣数十通,扼要记述了历朝修缮发展广胜寺的经过,印证千年名刹的沧桑变迁。对于研究广胜寺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中秋节那天有中雨,选择了参观临汾市博物馆。一行7人排队安检后进入馆内。由于观看的游客较多,在服务中心等待了约40分钟才聘请上了讲解员。期间,两名小孩参与了馆内举办的“VR”游戏。
临汾市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位于临汾市尧都区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面积32429平方米,高23.65米。其设计灵感来源自世界最早天文观察站襄汾县陶寺古观象台,造型为“日月相抱”,像征“日月同辉”,与汾河生态景观融为一体。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分三层。馆藏文物14万件。以镇馆之宝陶寺彩绘龙盘(中华第一龙)、西周凤鸟纹龙盉、唐代铁牛等为核心,通过“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大专题陈列展示临汾的历史文明。
跟随讲解员首先踏入远古足迹展厅,迎面而来的是静谧而深沉的气氛,昏黄的灯火映照着玻璃展柜内的石器与化石,它们静静躺望,像沉睡的老者,诉说着千万年前的往事。一件打磨粗糙的石斧,表面布满岁月的痕迹,我住足凝视,想着远古先民如何用它劈开丛林的迷雾,在黄土地上播下第一粒种子。墙上悬挂的地图标注着临汾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像一条条的血脉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我轻抚展柜,指尖仿佛能触到时间的涟漪,心中湧起一絲莫名的感动。在这片土地上,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每迈出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知慧。一瞬间,在脑海里使我回忆起儿时在故乡田野奔跑的日子。那时的泥土气息与眼前的远古足迹何其相似。那是生命的最初呼唤,简单而纯粹。
移步至最早中国展区,视野陡然开阔,这里陈列着青铜器、玉器与陶器,每一件都渗透着古朴与庄严。一鼎铜炉静静伫立,其上的纹饰繁多而神密,似在讲述夏商周的辉煌。我凑近细看,那青铜的绿锈犹如时间的画笔,勾勒出王朝的兴衰轮廓。墙上的文字介绍,描绘了临汾做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来源与历史地位。尧舜禹的传说在这里生根发芽。此时,我好像听见了远古的钟声,悠扬而深远,召唤着对“中国”二字的深情。心中泛起思绪,何为中国?不只是疆域与政权,正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晋霸春秋展厅以霸气的姿态出现,这里聚集着晋国的崛起与辉煌,兵器、车马器与礼器,陈列有序,折射出那个时代雄浑气概。一柄青铜剑,剑身寒光闪砾,虽已千年,却依然展示着凜冽之气。我站在剑前,想像着晋文公挥师争霸的豪情与形象。铁马金戈中,多少英雄故事在此上演。墙上的壁画描绘了晋国城廓的繁华,商贾之集,文化交融,似乎能使人闻到那股浓郁的烟火气息。
春秋战国,乱世纷争,也催生了智慧的碰撞,联系当前生活,虽无刀光剑影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晋人的坚韧与开拓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我们更应珍惜当前的和平时光。天晴了,窗外阳光徐徐洒入,投下斑驳的影子,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最后步入千秋平阳展区,聚焦于临汾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从汉唐的繁华到宋元的融合,再到明清的沉淀,每一件文物都像一首诗,吟咏着平阳的古韵,一幅古地图展示了临汾做为交通枢纽的盛况,絲绸之路上,驼铃声声,商旅不绝。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件瓷器,釉色温润,花纹精致,那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墙上的照片记录了近代临汾的变迁,从战火到重建,再到今日的繁荣,令人感慨万千。
我靠在展柜傍,思绪飘远:千秋平阳不知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梦想与泪水?中秋圆月曾照过古人,也照亮今人,那份对家园的眷恋,跨越漫长时空,永恒不变。这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情感的洗礼。
无论从“远古足迹”到“最早中国”,还是“晋霸春秋”再到“千秋平阳”,每一段历史都能促使我们永远珍惜今天,感恩现实生活。
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及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带着温度的见证者,它们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临汾市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的长河永远流淌,展望博物馆的轮廓,它像一座时间的堡垒,守护着临汾的根与魂。我们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粟,通过参观博物馆里的文明积淀,汲取知识,努力工作,奋发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梦。
中午在《晋十方》就餐,品尝临汾晋菜风味。《晋十方》品牌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柴建祥创办。柴建祥担任山西晋十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府谷柴氏家谱》记载:陕西府谷柴氏祖先原籍山西平阳府兴隆巷人氏,宋代迁入绥德三和(皇)峁,明正德三年(1508年)孟春迁府谷。临汾是府谷柴氏人的祖源地。
10月7日前往隰县。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地处吕梁山南麓,“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一路风驰电掣,穿山越岭,用了2小时17分,行程180.4公里到达县城。主要参观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山西五台山东明禅师(法号道亮)创建的“千佛庵”,现称“小西天”,核心供奉对象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代表净土信仰。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像征消灾延寿。释加牟尼佛,佛教创始人,代表现世教化。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像征宇宙真理。弥勒佛,未来佛,寓意慈悲与希望。大雄宝殿以供奉上述五尊宝像的独特组合而著称,在佛教寺院中十分罕见。
寺内藏有《明永乐北藏》佛经7310巻。是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更以“悬塑”艺术与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拍摄取景名闻遐迩。国家4A级景区,全国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一进城第一眼就望见了景区的雄姿。
跨过一座石桥,只见凤凰山如同展翅之凤将“小西天”轻轻托在冠顶。
山唤凤凰山,寺称小西天,这里便藏着几分玄机。初闻“小西天”三字总觉应该是无比浩翰磅礴,亲见才知,它竟这般小巧玲珑。依山而筑的殿阁,宛若停止在枝头上的灵雀,谦虚地立于翠色之间。寺原名“千佛庵”,因寺内塑佛千尊而得名。门额上题了“道入西天”四字,后来为对应城南的“大西天”,世人便呼唤它“小西天”了。这大与小的辨证,好像一开始就点破了禅机。
踏入山门,是一段陡峭的石阶路,方有几分由此“登天”的隐喻,登上328级台阶到达“小西天”圣境。楹联上书:慕西天念西天西天常蕴心㡳;仰彼岸思彼岸彼岸就在眼前。像征修行境界,读来使人心不惚然。那遥远的理想之境并非远不可及。
寺分上下两院,以洞为门,曲折相通。下院的无量殿,取“无梁”之谐音,采用砖石拱券技术,无梁柱支撑,利用明间和次间的十字拱(枕头窑)扩大空间,墙体厚达1.5米。实质乃北方常见的窑洞建筑,榫卯结构,无一根钉子。抗地震能力极强,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夏至日9时17分在阳光下能投射出“卍”字形光斑现象。殿前楹联,深得我心: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这是清代隰县知县李嵉龄大作,以叠字回环形式阐述佛教因果与心佛关系,强调修心为本。这副对联,将深邃的哲理拉回人间,好比一位老者用方言与你说着家常。体现的却是宇宙人生的真谛。
真正的震憾在上院的大雄宝殿。甫一踏入,竟被那满堂的金碧辉煌震憾的说不出话来。时间在此地好像失了序,400年的光阴,未曾染上半点尘埃。眼前是漫天神佛,层层叠叠的天宫楼阁悬于梁柱之间,缭绕的祥云之上立着菩萨、罗汉、飞天乐伎。它们高者逾3米,小者不过拇指大小,却个个眉眼清淅,衣带生风。西方净土的繁华,毗卢遮那佛说法的庄严,都在这一方殿堂之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便是“悬塑”了。一种将彩塑悬挿于壁面上的绝艺。据说为唐代人杨惠元所创,在山西隰县这片厚土上,它得到了最极致的淀放。而小西天更是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的绝唱”。主要原材料来自五台山的孔雀石与太行山朱砂颜料,历经数百年仍色彩鲜艳。
站在169.6平方米的殿堂内,品味着1915尊各种姿态的佛像,你会由衷地信服“小西天之前无满堂悬塑,小西天之后无悬塑满堂”的说法。那是一种极繁的美学,精巧堆叠,却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梁架上的彩绘,用沥粉贴金的宫廷技法,绘出龙凤和玺的图案,实属罕见。大量金箔的运用,使整个殿堂流光溢彩,像征着佛国的无量光明。更神奇的是:殿内终年不染蛛网,绝少灰尘,真正成为了一方净土。
我凝视着一尊尊悬塑,心中想的却是400年前那些无名的匠人。没有机械帮助,全凭双手与匠心,他们是如何在这悬空的木架上,一点一滴地塑造出这满殿的华丽辉煌?他们的名字早已湮灭于历史,他们的呼吸也早已停止。可他们指尖的温度与灵魂的震颤却借着这泥土的彩漆永恒地留存下来,继续震憾着每一个后来者的心魄。艺术或许就是凡人对抗时间、追求永恒,最悲壮也是最光辉的尝试。
赵朴初为大雄宝殿题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
清隰县李嵉龄的楹联:此是西天不是西天请问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愿生净土谁生净土免得水火兵戎盗贼一切难关。引导反思宗教与人生。
从震憾中回过神来,步出寺院,山下的热闹将人拉回尘世,如意湖畔风景秀丽,拍照、视频留下美好记忆。对面山崖上名人诗篇吸应着你。步出山门是莲花广场。广场开阔平坦,采用对称式设计,莲花造型,五尊不同化身观音雕塑与周围山景相应成趣;长廊、亭榭等元素点缀其间,是理想的游客集散地。秧歌队、夕阳红艺术团及时把自己的节目献给远方的来客。自愿者们摆下桌椅供你休息,免费提供开水、酸酶汤。如此热情,全国绝无仅有,使人感到了温馨。
出了景区,路边的摊子上摆满了各种货物,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青黄透亮的隰县特产玉露香梨,皮薄如纸,汁水丰盈,核少肉多。一口咬下脆甜的玉露香梨,感觉良好,瞬间抚平了登山的烦热。
隰县主攻玉露香梨产业,全县不到9万人,栽植面积23万亩,占农业收入80%,已经成为百姓奔小康的黄金果。隰县,“中国金梨之乡”。
玉露香梨2008年曾经被中国奥委会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水果。2010年被山西晋祠宾馆指定为专用水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双认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
佛家讲普渡众生,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玉露香梨或许比殿堂里千尊佛像的垂怜来的更实在。
我频频回首,那凤凰山巅的寺院像一座巨大的航船,正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我心中澄明一片,早已了悟,西天或有或无,或大或小,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生在世,若能像游小西天一般,不惧曲折,拾级而上,踏实走过每一级台阶,抵达那理想的彼岸,也算不枉来人世一场了。
手中的玉露香梨散发着清甜诱人的香气,那是人间烟火的滋味,也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最踏实的希望。
午餐选择在隰县城内的“隰县农家小院”。品尝晋乡风味,领略风土人情。飯菜实惠,招待热情。一行八人,花费269元,价格低廉,心满意足。
学习第一,工作第一。假期已到,入学上班,结束旅游,打道回府。
临汾,虽然不像古都西安那样名声显赫,却是考古学家眼中的最早中国,更是华夏根脉的起点。这里的泥土能攥出文明的汁液,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4300年前已经出现都城建制。上亿人的族谱起点竟藏在一棵大槐树下。临汾的每一寸土地都刻着文明的密码,陶寺遗址那片黄土台地,看上去平平无奇,却隐藏着帝尧都城的身影。世界最高多彩琉璃塔---广胜寺飞虹塔上的每一片硫璃闪砾着璀璨而永远不会退色的光明,小、巧、精、奇的佛国明珠小西天更不会使人忘怀。哗啦啦的汾河水永久长流,勤劳勇敢的临汾人民满怀豪情壮志,奋力书写新时期的华章。再见了临汾!
公元2025年重阳节于新府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