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莎车县城晴天,气温1~19℃,中度污染。
莎车所处位置图(见图中左下方)
在泽普游览完金湖杨景区后,于下午4:00到泽普火车站乘坐T9528次特快列车,仅16分钟的车程就到达莎车县城。
在莎车火车站直接搭乘5路公交车到达莎车老城,入住一家叫“晨早群众”的招待所,房费110元。之后开启莎车老城打卡模式。
莎车,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西域36国之一的莎车国。莎车老城有着浓浓的烟火气和民族风情。利用下午和晚上共三个小时分别游览了叶尔羌汗国王陵、阿曼尼莎汗纪念陵、莎车府、清代莎车保卫战纪念馆、莎车古城墙以及喀赞其老街等。
叶尔羌汗国王陵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屯德尔瓦兹以北。王陵始建于1533年,最初是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里唐·赛义德而修建的,后经百年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
王陵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阿勒屯清真寺、阿曼尼莎汗纪念陵和古墓葬群三部分组成。陵园西部是清真寺,东部是阿勒屯凿坝,中部是墓地。
陵内葬有叶尔羌汗国11代王室成员,包括13位继任者和44位汗室家族成员,还有部分王妃、大臣、学者等。其中,第一代汗王的墓呈圆拱形,受蒙古族葬俗影响,其他多为受伊斯兰教影响的长条形。
王陵的建筑体现了伊斯兰优秀建筑艺术,有琉璃砖装饰的大门,墙和坟墓外有各种纹样图案的石膏花和铭文花砖装饰,同时还融合了波斯风格的卷草纹、维吾尔族特色的几何图案等元素。
2006年5月,叶尔羌汗国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埋葬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是为纪念16世纪维吾尔族杰出女性阿曼尼莎汗而建的陵墓,是叶尔羌汗国王陵的一部分,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是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的重要历史文化景点。 陵墓主体高22米,坐落于2米高、10米×10米的正方形基座上。
建筑风格 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集古代与现代的伊斯兰建筑之精华。陵顶为圆塔状拱北,外部用蓝色瓷砖装饰,内部雕有各种花纹,顶部建有高3米的尖塔。
陵墓从地下的墓穴到上面的拱北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整个陵墓的主体部分,有墓碑和环形走廊,由雕花的木窗和20根水泥柱子环绕;第二层是为修建拱北而建的附加层,从墓室内看是八角形,在外面看则是四角形;第三层为拱北,高3.40米,直径为5.70米。
陵宫四周的墙面上雕刻着“十二木卡姆”乐曲,正中安放着阿曼尼莎汗的棺椁,其旁边是清真寺。14级台阶象征她14岁嫁入王宫,20根廊柱对应20年创作历程。
莎车府是清朝在新疆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枢纽。莎车府辖蒲犁分防厅、巴楚州、叶城县、皮山县。
汉代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莎车国。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设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统领地方军政事务。光绪九年(1883年)置莎车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州升为莎车府,隶喀什噶尔道。民国元年(1912年),莎车府改为莎车县。
莎车府的设立体现了清朝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该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清代莎车保卫战纪念馆是为纪念清代莎车地区一系列保卫战而建,是莎车府景区的一部分。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风格与清代建筑特色,外观宏伟庄重。
馆内陈列着大量与莎车保卫战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重点介绍了清代新疆莎车地区发生的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张格尔叛乱以及抗击阿古柏入侵等重要战役,还梳理了紫光阁中各族功臣的事迹。
这些战役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纪念馆也成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莎车古城墙是莎车古城重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莎车的悠久历史。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叶尔羌汗国时期曾进行扩建,现存约190米的墙体为清朝所建。
城墙为夯土结构,这是南疆城墙的典型特征,在干燥少雨的环境下,夯土城墙能保持良好的强度。残留部分城墙高约8米,马面、垛口等防御工事遗迹清晰可见。
莎车古城曾是叶尔羌汗国的都城,也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终点,古城墙是其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经过多年的风雨冲刷和历史变迁,老城墙虽已部分风化、破败,但当地在保留原有城墙遗址的基础上,新修建了一段城墙和仿古城门,使其成为莎车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喀赞其老街是新疆莎车县的一条民族特色商业街。位于莎车县老城区,2019年启动改造提升工程,东西连接东关街和商业路,形成了全长1500米的商业带。
老街形成于1870年,其名字源于维吾尔语“铸铁为业的人”,因历史上聚集了众多的铁锅、铜锅制作匠人而得名。
老街两侧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以蓝黄为主色调,纹饰精美,融合了维吾尔民族特色、中亚文化和古典建筑风格,现存227处历史文化建筑和民居,以及8处古城遗址。
老街上有近400家商铺,经营内容丰富,包括都塔尔、弹波尔等民族乐器,以及铜器、地毯等手工艺品,还有各种特色美食,如烤包子、酸奶粽子等。晚上有演出,热闹非凡,是集人文、建筑艺术、商业、民俗体验为一体的文旅街区。
10月22日,星期三,莎车晴天,气温2~20℃,中度污染。
22日莎车老城早上见闻:八点半这座西域古城才天亮,九点半出酒店上街找早餐吃,此时目之所及范围依然不见有行人的踪影,只有偶尔能看到几辆车在跑。这与昨日晚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独自在古城的街道上行走了约一里地,竟然不见一家早餐店的影子。蓦然之间见有一家烤馕店开着门,于是步入其内。看到刚出锅的馕饼冒着热气,还挺有诱惑力的。
于是果断下手买了一个馕,耗资仅2元。折身往回走时忍不住一边走一边开始啃起馕来。出人意料的是,这新出炉的馕,好吃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脆而酥,香、咸中带有点淡淡的甜味,并没有我想象的难吃——果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难怪西域各地到处都是馕的世界。这也算是我此行西域之旅的一次切身体验,对馕的认识和价值有了新的理解。
下午1~2点,到莎车老城文化中心观赏了一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十二木卡姆》。观演时间1小时,票价30元(不分年龄无优惠)。
何为“木卡姆”?它是维吾尔语的汉语音译,是一种包含歌曲、舞蹈、器乐演奏的综合艺术形式,可理解为“大曲”或“音乐套曲”。它并非单一的音乐类型,而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文化载体,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木卡姆”,原产地就是出自喀什的莎车县,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二木卡姆”由12套大型音乐套曲组成,每套都有固定结构,整体可理解为“12部维吾尔音乐史诗”。其具体组成以“套曲”为单位,每套包含三大核心部分:1. “大曲”,是套曲的核心,节奏缓慢、旋律悠长,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为主。2. “叙事曲”,节奏相对明快,多搭配诗歌演唱,侧重讲述故事或抒发细腻情绪。3. “欢乐的聚会”,节奏热烈欢快,以舞蹈音乐为主,是套曲的高潮部分,常带动现场互动。
伴奏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等。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既包含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每套木卡姆含乐曲20至30首,十二套共近300首,完整地演唱需要20多个小时。
下午6:16,继续乘坐T9258次特快列车,前往巴楚县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