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周末假期,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如织,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假日旅游新亮点。这片63.03平方公里的红色小镇,近年来凭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与活化利用,正不断焕发蓬勃生机与崭新活力。
红色热土成热门打卡地
“1930年,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在荷塘一带开展游击斗争,留下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在荷塘红色教育基地的展厅内,讲解员正向前来研学的游客讲述那段烽火岁月。这座于2021年获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并未止步于史料的简单陈列。它以实物展陈、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多元形式,让厚重的红色历史变得可感可触、直抵人心。
荷塘乡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南部山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荷塘人民发扬南泥湾精神,把荷塘垦殖场建设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的红旗单位。通过深挖这份独特的红色家底,当地大力推进荷塘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直抵人心,蜿蜒的勤廉史话长廊诉说初心,鲜活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雕塑彰显时代担当,一处处红色地标串联成线,让红色旧址变身党员干部受教育、群众忆初心的“活教材”。
“以前总觉得革命历史离我们很远,直到在这里看到先辈们战斗过的痕迹,听到他们在山林里坚持斗争的故事,才真正明白‘红色’的分量。”来自景德镇市区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参观后,言语间满是触动。如今,当地进一步延伸红色教育链条,将红色教育基地与周边革命旧址串联整合,创新打造“展馆研学+党课感悟+农垦体验”的沉浸式线路。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千批次,覆盖受众10万余人次,成为周边地区红色教育热门“打卡地”。
红色热土孕育绿色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转化为发展产业的动力。”随着红色旅游打卡地的出圈,当地积极引进企业,发展绿色农业种植,着力构建“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走进“幸福酱坊”辣椒种植基地,连片的辣椒田铺展在山间,青的翠嫩、红的鲜亮,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风一吹便漾起红绿交织的波纹。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麻利地摘下饱满的鲜椒,欢声笑语随着田间的清风飘散,一派丰收的鲜活景象。依托“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当地开展辣椒等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并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出“荷塘酱”系列特色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品牌影响力,开展粉皮加工、大米种植、生态养殖,打造“荷塘米”“荷塘粉皮”等地域品牌,让更多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除此之外,当地还大力发展“荷花经济”。在200多亩荷花园里,莲蓬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我们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既发展荷花观光,又加工干莲子,实现‘观赏+增收’双效益。”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合作社收获新鲜莲蓬1万多斤、干莲子2000多斤,收益超20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就业。
红色热土变创业沃土
傍晚时分,山咖旁的溪谷里满是欢声笑语——孩子们穿着泳衣在浅水区捉鱼、打水仗,家长们则坐在溪边的遮阳伞下,点一杯现磨咖啡,远眺青山绿水……如今,“荷畔山咖”成了景德镇周边最火的亲子打卡地之一。
“没想到藏在大山里的咖啡馆这么火,周末来的话,停车位都要提前抢。”“荷畔山咖”的运营者是几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看中了家乡的山水生态与红色底蕴,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兼具休闲与体验功能的“山咖”。据悉,暑期以来,“荷畔山咖”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余万元。
山里·窑烤面包今年在荷塘开业,与“荷畔山咖”一样,它的经营者也是两名返乡创业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回乡创业,正是荷塘乡深挖红色资源,成功吸引大批人才返乡的生动印证。农垦体验馆、特色凉皮工坊、农垦广场……系列设施与优美景观错落有致,相辅相成。它们不仅盘活了当地的红色资源,更打造出一个能让游客沉浸其中、寓教于乐的特色乡村目的地。
当地乡村的发展图景,正被返乡入乡的创新创业风潮重新描绘。特色民宿应运而生,形成了独特的“民宿+”发展模式;自然度假区依托秀美的水库竹海,打造融合红色研学、生态养生与休闲度假的综合性目的地,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红色文化与产业深融互促,农旅融合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革命老区荷塘,正以蓬勃之势,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上,奏响一曲红绿共舞、活力奔涌的振兴交响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