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行踪
石维明
那座山,真的是怪石嶙峋,尽管海拔不是太高。
秋日奔赴那座山时,热心人提醒我们,注意带上毛衣毛裤。
一路向南,天府正南,便是奇妙的五龙山,这座山古称“穹窿山”。
到了山脚下的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才发现艳阳高照,毛衣毛裤根本用不上。
甘泉寺的隐秘往事
五龙山北麓的化石村,一个村,居然有两处“国保”文物,真是卓尔不群!
这两处文物,一个是村西方向的甘泉寺,一个是村北方向的双堡牌坊。
汽车在山间林盘行驶了一会儿,远远地看见一道叠石而成的围墙。抵近,发现嵌刻在石墙上的一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募叩修路碑名记》碑,上书:“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可知甘泉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仁寿县志》记载:“甘泉寺在治东,明初刹也。佛殿自盾以上皆叠木而成,无一牝牡榫。”
石墙后,是一片翠绿的楠竹林,茂盛参天。依稀可见甘泉寺当年134亩地域的宏大规模。
沿石墙前行,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古建筑映入眼帘,淡灰色的正脊屹立在红砖房的屋顶,彰显出沉敛大气、华而不奢的庄重。
甘泉寺依其地势从高到低,建数重殿宇。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香火胜地。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金沙滩之战,杨五郎单骑逃出,往五台山落发为僧,潜心修佛。后前往峨眉山问道,途经五龙山,路过甘泉寺,在此禅修三月。
甘泉寺在岁月中也历经磨难。《仁寿县志》记载:“献(张献忠)贼扰蜀时,烧其寺殆尽。惟佛殿火之辄息。贼恚,以刀砍门而去。至今焚处焦黑,如帚许。门限刀痕四,入木皆二寸许。”
大西军扫荡甘泉寺后,寺内一派荒凉,杂草丛生。直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峨眉山仙峰寺派玉彰通禛法师到甘泉寺担任住持,整饬修复庙宇楼阁,逐步恢复了这里的人气。民间认为五龙山甘泉寺与峨眉山仙峰寺同宗同族不无道理。
至1949年,甘泉寺仅存二主殿及其厢房共两院。此后该寺一度成为小学、敬老院、乡政府办公处。现存大雄宝殿、部分厢房、部分石刻和一段约400米的石墙。
在写满沧桑的大殿里,土生土长的化石村人邓由甫敞开心扉,讲述了他少年、青年时两次参与“破坏”寺庙的往事,愧疚和自责写在他的脸上。
20世纪50年代,邓由甫在甘泉寺内的乡中心小学上学,破“四旧”时,师生一起用绳子、撬棍,拉倒了大殿佛像、山门牌坊。20世纪70年代,成年后,公社基建队的木匠邓由甫,和同事一起拆毁了哼哈二将殿、四大天王殿、钟鼓楼、部分厢房等“危房”。
2002年,在成都搞家庭装修的邓由甫,偶然从一名大学教授那里得知甘泉寺科考价值、文物价值:“甘泉寺大殿全部由金丝楠木建造龙须拱,这可是明代建筑孤例啊……”
邓由甫毅然回乡,做起了甘泉寺义务守护人。
23年来,他执着地漫山遍野地寻找甘泉寺散落的石雕、柱础、瓦片、舍利塔构件等文物,存于大殿照壁后方。为保护这座寺庙,他常常与来砍树、拆墙砖盖鸡圈猪圈、搬拿东西的乡民理论,争吵是家常便饭,甚至打过架。
在义务守护甘泉寺6年后,邓由甫2008年正式受聘为甘泉寺文管员,领到了300元/年的补助,现今已上调至6000元/年。
头戴灰色棒球帽的邓由甫,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他不断向县里递交材料,反映甘泉寺的现状。甘泉寺的保护渐渐迎来了转机。县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到现场考察,肯定了甘泉寺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2007年,甘泉寺获批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甘泉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里多次对甘泉寺进行了修缮,安装了监控设施,对甘泉寺整体进行了测绘。
邓由甫给我们展示了他凭记忆手绘的甘泉寺昔日平面图、建筑立面图。他期盼这座古刹有朝一日能再现昔日的辉煌。
原山门处,可见造型古朴的两只石狮、两只石象。深幽的青苔小径那端,便是甘泉寺井。
仁寿的东南部缺水,历史上经常发生旱灾,乡民靠天吃饭,然而,似乎是上天眷顾,甘泉寺院内,竟有一汪清泉由地里冒出,汩汩流淌,一年四季源远流长。《仁寿县志》记载:“甘泉寺井……其井深不可测,泉味甘而冷,震齿。”
我们视线中的大雄宝殿,坐东南向西北,单檐歇山式九脊顶,四周柱间共施斗拱24朵,屋面施青灰色瓦。支撑屋顶的经柱均为五龙山产的楠木,防潮性能极佳,几百年来无变形、腐朽的迹象。
我们离开甘泉寺时,80岁的邓由甫追出来,手里攥着一卷图纸,打开给我们看,他急匆匆地说,这是他从峨眉山寺庙住持那里找到的甘泉寺的历史资料,他费了大半天功夫,才如愿复印了这套资料回来。
甘泉寺
寂静的“双堡牌坊”
双堡牌坊地处化石村徐家坝子的青山绿水间,周围是一片寂静的稻田。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路连接起两座牌坊。
两座牌坊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系清廷为表彰徐家坝子上的“徐母杨氏”和“徐母余老太君”(杨氏的婶娘)而批准修建的节孝坊。节孝坊是清代“节孝”观念的物质载体,反映了清代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对贞节孝道的推崇,见证了地方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向导、化石村掌门人林繁给我们介绍,节孝坊即贞节坊,起源于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理念。历代封建王朝为表彰遵循封建礼教的妇女,以国家名义树立节孝牌坊。明清最为盛行,由地方政府逐级向上申报,皇帝审定并颁旨建造,节孝坊上均见“圣旨”二字。
双堡牌坊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规整与庄重,两坊风格相似,均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歇山式屋顶,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石雕技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物造型生动逼真,体现了清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徐母杨氏之牌坊,也称下牌坊,高11.47米,宽7.16米,饰有九龙“圣旨”匾额。全坊用109块石料,精雕细琢成90龛(幅)戏文和民间故事造像。整坊无一钻痕露面。
牌坊两面各有楹联二副、序文一则,由清乾隆年间贡生叶云瑞撰书。
南面立柱两副楹联是:“抚乃子,事乃姑,一片肝胆如铁石;达于朝,书于史,平生节孝壮山河。”“闺阁有完人是真难事,朝廷颁懿旨用表芳名。”横批“清白高风”。北面立柱两副楹联是:“妇称为孝,姬号曰贞,事传万古碑长在;志洁如水,心坚似玉,名著千秋字亦香。”“血性出红闺,行路传言皆快意;贞心垂白石,贰臣对此必羞颜。”横批“倨强德性”。
牌坊南面的《徐母杨老孺人节孝坊序》、北面的《徐母杨老孺人节孝坊赞并序》告诉众人,徐母杨氏天姿芳洁,知书达理,16岁嫁到徐家,18岁生一女,两年后丈夫病故,不久婆婆、公公相继去世,留下13岁小叔子。接连的打击落在了这个20岁女子单薄的肩上,她备尝艰辛,一腔热血,抚育女儿和小叔子长大成人,守寡40年,60花甲去世,碑上序文道“一生之苦未能酬,千古之香名益著……”
依据地势高低,二号坊又称上牌坊,是徐母余老太君之牌坊,高12.53米,宽10.33米,坊顶宝塔为八面体塔身,石柱前后立狮像镇门兽。全坊用102块石料构成,有戏文和民间故事及花卉雕刻共166龛(幅),大梁正中镂空雕刻“圣旨”“旌表”字样。
牌坊楹联由清光绪年间山东曲阜知县李梦瀛题书。南面楹联为:“臣心难尽,子职难供,独让闺阁人撑持天地;廉士无碑,美夫无碣,惟留节孝坊震烁古今。”“节烈堪嘉则笃其庆;孝思不匮载锡之光。”北面楹联是:“地道叶安贞数十年,鞠子事亲,身无倦色;天恩隆赐祉五千里,扬徽表德,世有余芬。”“竹箭松筠比其坚节;龙章凤诰锡以殊荣。”横批呢?大家仔细寻找,发现横额的位置被“节孝坊”三字占据了。
序文由贡生叶云瑞撰书,牌坊南面的《节孝坊序》、北面的《节孝坊赞并序》讲述,徐母余老太君,质比兰芳,品如玉洁,19岁出嫁,先后生一女一子,28岁那年丈夫去世。“她上事翁姑,必爱必敬,下养孤子,恩斯勤斯,始终如一”,守寡到62岁去世。
大家伫立在牌坊面前,在欣赏牌坊精湛石刻艺术的同时,也为两名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命运而叹息。
林繁告诉我们,20世纪60年代,“造反派”破“四旧”,一行人带着榔头、锤子来到稻田中央的双堡牌坊,气焰嚣张地准备动手。在历史文物面临危险的情况下,生产队长挺身而出说,你们破“四旧”我们支持,但是社会主义的稻田不能受损失,你们“破”的时候,不能“破”到地里的水稻,否则必须照价赔偿,打烂、打碎的石头、石渣必须全部运走,稻田必须恢复原样!“造反派”碰到这个软钉子,面露难色,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双石牌坊才幸免于难……
2006年,双堡牌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堡牌坊
山坡上的书院
来到化石村南一个平缓的山坡上,瞅见朴实的房舍“五龙山书院”,不免有些吃惊。
书院外墙上,有仁寿本土诗人李杰所作《五龙山赋》,本土书法家李坤林书写。赋中有几句:“地势殊异,有穹窿存于焉。桢楠森森,太龙垒垒。声名俱远者,相去三四里,若甘泉,若双石牌坊。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盖闻五龙石林怪异,顿生仰慕之意。未睹其貌,百鸟和鸣。尘事浑忘,神清气明。于是盘纡徒观,过松林,复行数十步,径极狭,惶惶扶上。其目之所及也,内存欣狂。聚若磐石,散若繁星。有石风吹则动,有蟾卧而望波。有石中分一线,有龟一吻千年。其形也巧,其态也神。或娇或媚,或雄或刚。”
大家慢慢欣赏、品味,感觉意境悠远,文采斐然。也有人指出在骈句、对偶、平仄等格律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不过此赋也符合近年一些学者归纳的辞赋散文化走向。
书法家黄启国身着摄影背心,一路步伐矫健,根本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此时他在书案前略一思索,挥毫疾书,龙飞凤舞的“残桥望乡”四字落成,迎来一片掌声。
之前游览、考察时,画家姚叶红一直凝视远山,若有所思。这会儿,他麻利地铺开宣纸,泼墨挥毫,一幅写意山水画呈现在大家面前,表现山石肌理、烟雨迷蒙的雨点皴、米点皴技法跃然纸上。又加上一抹红色,这幅山水画立刻有了朝霞洒落、层林尽染的灵气。
在书院徘徊,见一高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的雅致木牌立于草坪小径,上写“向雨亭”行书。寻着箭头过去,有一石砌平房,上面又有木牌,写有“雨……停”二字,并有白描人物头像,均为宋代装束,男左女右,左为头戴宋代纱帽的“公子”,右为结鬟式发型的“公主”,不觉为这一“方便”处所的幽默设计莞尔。五龙山书院创始人杜光泽身材魁梧,却心思缜密,满身艺术细胞。他收集、储藏在2024年11月落成的五龙山书院的近两万册图书,涵盖历史、地理、人文、哲学、教育、科学、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曲艺等。
五龙山书院
杜光泽说起故乡的人文如数家珍。很多人知道仁寿是四川的第一人口大县,却不知仁寿也是钟灵毓秀之地,仁寿出过五代“花间派”词人、藏书家孙光宪;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韩驹,其诗为宋徽宗、苏辙、黄庭坚所赏识;南宋名臣、书法家虞允文;南宋词人、官员虞刚简;元朝诗人、学者虞集。现当代又涌现出“东方梵高”、长安画派代表石鲁(冯亚珩),书画家、篆刻家冯建吴。南宋《方舆胜览》对仁寿如此评价:“地重跨鳌,陵井熬波夙擅牢盆之利;恩隆分虎,隅山毓秀率为钧轴之才。”
历史上,巴蜀文状元仅有14名,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明代新都人杨慎、清代资州人骆成骧,其实,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还出了陵州(今仁寿)状元何栗。陵州文教、科举水平发达。清嘉庆年间《四川通志》列有宋代进士4229名,按籍贯划分,眉州进士排第一(861人),陵州进士排第六(164人)。清代仁寿中举人78名、进士9名,在资州直隶州诸县中名列第二。
这片热土,周朝时为蜀国之地,秦并巴蜀后,纳入蜀郡。南朝梁武帝设怀仁郡怀仁县(今仁寿)。史料记载,东汉汉安二年(143年),著名道士张陵云游至此,观察到适合开凿盐井的地质条件,指导乡民开凿出盐井。当地人将此盐井命名为“陵井”,以纪念张陵道士。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陵州”,改怀仁县为普宁县,归属“陵州”管辖。故仁寿古称陵州。
“仁寿”的得名,与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四子蜀王杨秀有关。杨坚在位24年,仅使用过“开皇”(581年至600年)、“仁寿”(601年至604年)两个年号。史书记载,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诏修“仁寿宫”于岐州(今陕西省宝鸡市)。怕热的隋文帝,喜欢居于靠近山水的仁寿宫。杨坚四子蜀王杨秀情商很高,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将治下陵州的普宁县改为“仁寿”县,以表达对父皇的忠心。“仁寿”就这样作为正式地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心有灵犀的隋文帝在60岁这年(601年),将年号“开皇”改为“仁寿”。
宋、元时期,仁寿先后属成都府路、成都府管辖。明洪武六年(1373年),仁寿县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府管辖 。清雍正五年(1727年),仁寿划入新成立的资州(治所在今资中)直隶州。民国初期,仁寿短暂属成都府管辖。
这样看来,“仁寿”这个拥有丰满内涵和吉祥寓意的地名、与皇帝有关的地名,已经存在1427年。历史上作为成都的“地盘”前后约有360年。可以说,地处成都正南方的人文仁寿,作为天府新区的一分子,和成都遥相呼应,藕断丝连。
乡村大舞台
夜宿五龙山上的云威山居。在四合院的水池边,泡上一杯绿茶,慢慢地啜饮,耳边传来一阵蛙声。
山居旁,是几株枝繁叶茂的榕树。向导林繁说,知道吗,榕树被选为仁寿的市树,除了生命力旺盛这个因素外,“榕树”两个汉字的第一个字母“RS”,与“仁寿”两个汉字的第一个字母“RS”契合也是重要考量。
一副儒雅的书生模样的林繁,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们去五龙山东广场看热闹。他个子不高,鼻梁上架一副眼镜,走在山间小道上却健步如飞。
山坳里的五龙山东广场,此刻已是人流涌动,灯光璀璨,坐有不下七八百人。在射灯巡视下,可以看到一张张兴奋的脸。几十平米见方的屏幕上,实时滚动着直播间的点赞与留言。化着淡妆的主播们轮番上场。
我们这才知道,这是化石村打造的“乡村大舞台”,面向全球的抖音直播。光是听听,就让人亢奋!
主持人是一条西装革履的粗壮汉子,嗓音带有磁性,口若悬河,带动现场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他的举手投足自带幽默,比如他需要一个道具,在麦克风中请团队伙伴给他拿来,很快,一名穿着演出服的丰满女士匆匆给他递上。主持人拱手谢过,又笑嘻嘻招手加一句“没想到又是您,跑得这么快,是想减肥吧?!”女士仍然一脸阳光,乐呵呵比划出V型手势。
坐在我旁边的几个村民热烈交谈。一个说:“主持人有点俗气啊。”另一个说:“这是接地气。你不懂!”又一个村民感叹:“主持人是化石村的上门女婿,独唱的刘幺妹是嫁到化石村的湘西妹子,刚才演唱《珊瑚颂》的是青神县的一名网红主播。林繁真有办法,把各路‘草根’英雄都吸引到五龙山乡村大舞台来了……”
主播们激情满满的演唱与线下现场的欢声笑语交织,此起彼伏。他们大多数是本村、本镇、本县的乡民、学生,也有更远赶来的热心人。
这会儿,主持人正热情洋溢地对他们比划手势:“感谢原生态的你们给五龙山带来不平凡的夜晚……”
林繁说,禾加镇化石村地理位置独特,地处荣威山脉五龙山北麓,位于资中、威远、荣县、仁寿四县交界处,今年9月8日开播一个多月来,每天傍晚开播时,周围村寨的乡民纷纷来“赶集”,邻县的主播们也常常驱车赶来献艺。
林繁颇有些得意地讲到,我们要把化石村的“乡村大舞台”打造成贵州榕江的“村超”那般,让各地高手都到我们的“乡村大舞台”来露脸,来打擂!我们要借数字赋能,借船出海,让更多的人认识化石村,认识五龙山,认识五龙山的绿色农产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告别“乡村大舞台”,沿着山间小道走回云威山居的路上,大家兴致勃勃地持续着刚才的话题。有人说,化石村人情商高。又有人道,其实化石村就是一个大舞台啊!大家点头。
乡村大舞台
蛙声阵阵,繁星点点,看来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适合攀登五龙山。
有人哼起那首小曲《明天会更好》:“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奇妙的徒步
微风吹过,竹影婆娑。“沙沙”声在山间步道回响。
我们的四周,皆是茂盛的绿色植被。榕树、柏树、槐树、枫树、香樟树……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遇见几名背着双肩包的“驴友”,在架设的户外直播云台前,口齿伶俐地吐出一串台词。
步道上,恰好有两块人形巨石从两侧挤向中间,仿佛拱门天成,只留一条石隙。这是千万年前的自然界的造化。化石村人称其为“一吻千年”。不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有年轻游客举着自拍杆留影。我一下想起了网络作家不养猫发表在晋江文学城的小说《一吻千年》,想起了歌手叶莲娜演唱的浪漫歌曲《一吻千年》。
一路徒步。空谷足音。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海拔650米的五龙山位于荣威山脉的起端,整个山形属于穹窿地貌,形成于一亿多年以前的地壳运动。穹窿构造地貌的典型特征为地台盖层受挤压后形成的帽状隆起结构。五龙山作为四川盆地保存最完整的穹窿地貌发育的核心区域,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侏罗纪末期的初始隆升,白垩纪中期的断裂活动,新生代以来的差异侵蚀。呈现为沟壑纵横,峡谷幽深,褶皱丰富 。
史料记载,五龙山最初叫“穹窿山”,先民很早就在穹窿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耕作生息。穹窿山缺水,乡民靠天吃饭,生活艰辛。传说,这年天气特别干旱,族长聚集乡民,在穹窿山山顶摆好祭祀贡品香蜡钱纸,隆重举行求雨仪式,祈祷上天降雨。六六三十六天过去了,东海龙王终于感知穹窿山旱情,派出五个龙子奔赴穹窿山。五个龙子正好对应了民间的五谷丰登。这五个龙子带着虾兵蟹将来到禾加穹窿山,分别在五个山头扎营,呼风唤雨。三天不到,风雨大作,穹窿山久旱逢甘霖,乡民载歌载舞。干旱缓解了,但由于雨水没有蓄积起来,不久旱情又来。为了彻底解决穹窿山的供水,五个龙子横下一条心,分别化作五座山头下的山洞,常年流水,供乡民随时使用。虾兵蟹将们则分别化作山上各式各样的石头,守护穹窿山。这五个山洞就是现在的康家沟、梅子沟、伍家沟、兰家湾、龙五沟。穹窿山的乡民感恩五个龙子,把穹窿山改称“五龙山”,一直叫到今天。五龙山乡民在此世代繁衍,人气越来越旺……
经过玻璃栈道,伫立五龙山森林公园观景台,心胸猛然变得开阔了!只见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凭栏远眺,东边是资中县罗泉镇,南边是威远县连界镇,西边是荣县双古镇。一眼望三县。
通往五龙山森林公园观景台的步道
远方的半山腰上,一条悠长的铁路高架桥在山野间穿过,形成一条长长的弧线。那是连接威远连界、峨眉山燕岗的“连燕铁路”,是成渝铁路和成昆铁路的联络支线,三年前通车。
观景台上,有一处大自然留下的奇迹,被称为“庙台神音”的神台。神台中央有一个阴阳太极图,站在阴阳交汇点上发声、歌唱,会听到连绵、敞亮的回声,犹如置身于大石缸内。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回声只有站在阴阳交汇点上的本人才能体会到,周围的人不能同感。这真是妙不可言!一些游客好奇地体验着这玄妙的现象。
林繁告诉我们,“五龙山中,还藏着一个只有十二户原住民的古村落‘邓家坳’,等待着你们探秘……”
杜光泽指点着山腰道,“你们如果春天来五龙山,将会目击桐花谷漫山遍野的桐子花盛开的壮观,观赏到“五月雪”奇景,体验南宋诗人林表民诗中‘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的意境……”
我们的胃口被齐刷刷地吊起。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石维明〔河南郑州人,现居成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兼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历任央企作家协会主席、文化宫副主任、《路魂》杂志副主编、《中铁科技报》总编辑、央企副总经理兼工会主席等。获第一届四川日报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第二届四川日报文学奖(川观文学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等30余项文学奖。出版文学作品集6部。在报、刊发表散文、小说180多万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