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朱
我上周去了一趟桂林,发现不少热门景区人头攒动,但赚的钱却比以前少了。游客们揣着自热火锅、举着手机在门口转悠,就是不掏钱买票进去。有人调侃这是“报复性白嫖”,难道景区已经开始全军覆没了吗?

景区套路太深
如今一些景区却把游客当成了“移动钱包”,门票只是入门费,观光车、讲解费、拍照点层层加码,一圈下来花费不菲。更让人无奈的是,明明景点大门到核心区域不算远,偏要设计成“不坐车就走断腿”的路线。这种“来都来了”的绑架式消费,终于让年轻人忍无可忍。于是有网友在景区外围找角度拍“平替版”风景,自带干粮解决三餐,纪念品直接上网买同款。看似是“抠门”,实则是拒绝当冤大头。

不是没钱,是钱要花得值
有人觉得年轻人是因为穷才“白嫖”,其实不然。他们愿意为一场沉浸式展览排队几小时,也乐意花钱去小众博物馆、徒步路线。真正让他们反感的是“不值”,花大价钱却换来糟糕的体验。旅游的意义不再是“打卡”,而是真实感受。他们可以睡车里、吃泡面,但绝不为敷衍的景点付高价。
景区为何赚不动了?
这场“消费觉醒”直接冲击了依赖门票和二次消费的景区。一些曾经火爆的人造景点,如今门可罗雀。究其原因,一是同质化严重,遍地仿古街、网红墙,游客审美疲劳;二是过度商业化,处处设收费点,让旅行像“闯关游戏”;三是忽视体验,环境脏乱、服务冷漠,连基本的舒适都做不到。说到底,游客要的不是华丽的噱头,而是真诚的体验。如果景区只顾着挖空心思掏空游客口袋,最终只会被抛弃。

年轻人想要什么样的旅行?
看看那些受欢迎的地方就明白了,有的是自然风光原始纯净,有的是文化底蕴深厚真实,有的是互动体验新奇有趣。它们不一定昂贵,但一定能让人感受到“值得”。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旅游,它不必拘泥于传统景点,可以是城市角落的烟火气,也可以是山野间的自由呼吸。他们愿意为专业讲解付费,为独特文创买单,但拒绝为敷衍的“包装”掏一分钱。

旅游的本质是放松,不是收割。年轻人正在延伸一种新的旅行方式时,其实是在提醒整个行业真诚比套路更长久,口碑比广告更重要。毕竟,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人心,而不在门票价格里。
爱旅游爱摄影,我是粤游纪,发现和记录旅途中更多的美丽,关注我,和我一起聊聊旅途中的那些趣事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