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台州市椒江区海门东山苍翠掩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继光纪念馆庄严肃穆。19.5级石阶引领访客步入三重檐歇山顶的看楼,檐下“民族魂”“功昭日月”“碧海丹心”“威镇海疆”等匾额,无声诉说着人们对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崇高敬意。
400多年前,戚继光在台州创下“九战九捷”的军事奇迹;如今,“戚帅雄风”作为新“海门八景”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昂扬的民族精神,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追寻“战神”遗迹。
战神遗迹:从城隍庙到国保单位
戚继光纪念馆始建于明代,原为海门卫城隍庙,也是戚继光当年驻兵之所。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重建,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功绩,海门百姓明代即在城隍庙内建戚公祠,奉以香火。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这一文物古迹非常重视,多次拨专款维修,于1987年1月成立戚继光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馆。”台州市戚继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汝志介绍。
纪念馆依东山而筑,大殿及厢房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大殿内,著名雕塑家王卓予创作的戚继光塑像威严肃穆,楹联“名播千秋昭典籍,身经百战著勋功”,概括了戚继光的光辉一生。
台州抗倭:战神的高光时刻
明嘉靖年间,倭患肆虐东南沿海。“自倭奴入寇东南,惟浙为最甚”,而台州六县受害尤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临危受命,率领戚家军,屯驻海门卫。
“戚继光在台州四年,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也是明代抗倭战争的转折点。”林汝志介绍。
面对军纪涣散的卫所军,他力主改革,招募义乌矿工与农民组建新军,创制狼筅、创设“鸳鸯阵”,并修筑空心敌台、建立水师,展现卓越军事创新精神。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彻底扭转了明军抗倭的被动局面。其中,尤以上峰岭之战最为经典——以阵亡3人的代价歼敌2000余人,解救被掳百姓1000余人,创下军事奇迹,成为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典范。
文物见证:从铜钟到跪像
纪念馆内,一件重达6千斤的南宋铜钟静默而立。戚继光抗倭时,它曾作为报警钟,见证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大殿东侧,九块书法碑刻记录着后世对英雄的敬仰。而院内一对特殊的文物——汪精卫夫妇跪像,则与戚继光的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汪精卫做了日本人的汉奸,被万民唾骂,而戚继光抗击倭寇,为后世景仰。两者对比,是对爱国主义最生动的诠释。”林汝志说。
精神传承:从历史到当代
走在纪念馆内,《戚继光抗倭史迹陈列》通过文献、文物、图表、照片、模型等形式,再现了当年戚家军抗倭的光辉历史。那些复原的“鸳鸯阵”模型、战船图纸,无不彰显着戚继光的军事智慧。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诗句,道出了他保国卫民的初心。如今,在椒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在台州,有纪念他的祠宇和碑刻;在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和习俗。
夕阳倾洒,纪念馆上的“民族魂”匾额再次被金光点亮。这位身经百战、算无遗策、百战百胜的“战神”,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戚帅雄风”——那是卫国安民的责任担当,是惟实创新的军事智慧,是戮力同心的军民情深,是战务必胜的坚定信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戚继光纪念馆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精神地标,持续激发着人们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让“戚帅雄风”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作者:罗学成;编辑:张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