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马皮镇思明堂,仅就建筑本身而言,是现在桂平市境内少有的,得到完整的保留下来的清代古建筑大屋,先后被评为桂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级文保单位,是研究清代岭南建筑格局,文化的实体之一。
本《桂平人文:马皮思明堂简介中的历史辨析》系列文章,仅就思明堂中展示的文物,简介中的文化内容进行重新解读,辨析,以了解思明堂的历史渊源,建筑背后的家族真相。
现在网上一搜“桂平思明堂”,无论是民间传说,自媒体,还是官方媒体,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百科介绍,统一的就是“你复制,我粘贴”的内容,看到其中介绍说这思明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清进士,布政使司杨开锦归乡所建。
按这介绍,这思明堂就是一座高官大宅,进士第,可谓是显耀一时。为何这么认为呢?或是说有什么根据呢?
这就是家族传说了。
在思明堂正大门额上,挂有一块匾,两个大字“进士”,两字中间上方有个小“恩”字,上款有“钦命广西布政使司加三级纪录十次邵为”,款为“道光癸卯年孟春月吉日贡生杨端然立”。
正是这块匾额流传至今,后人在没有查证史料,对古代科举制度不作了解,以及因为百十年来,种种历史事件的影响,造成家族记载的缺失,如今只是根据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根据一代代的传说,人云亦云,就把始建思明堂的先祖杨开锦作为“恩科进士”,“布政使司”来宣传了。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仅就这块匾额的制式,以及匾额上的那个“恩”字,就可以直接说明了,这不是一块正式的科举“进士匾”,而是一块属于秀才功名体系中的“恩贡”的荣誉功名匾!
简单说,“恩进士”,只是科举体系中五贡(恩贡,岁贡,拔贡,副贡,优贡)中“恩贡”的俗称,一字之差,和传统的科举“恩科进士”差别就很远了。
明清科举制度中,有特殊的“贡生”类别,这些贡生一般都是通过了院试,获得秀才资格,头衔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普通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的各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路顺利,得到“进士”的名头,成为天子门生,从此官运亨通。
但考试这东西,古代也好,现代也罢,有时候真不论才学,也不论相貌,得讲究时运,有些人明明有才有财有貌,有将相之才,但偏偏时运不济,空有一身才华,一参加考试就完蛋,落榜而难入仕门,从而一直停留在某一级的功名身份再也无法再进一步仕途。如历代传统故事中都有很多老童生,穷秀才,落第举子的例子,如明代吴承恩,七次乡试失败,50岁未曾中举,却写出《西游记》传世;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八次乡试不举,做一辈子秀才沉沦于艺术而被后人称赞;杜甫诗篇传千古,却连举人都考不中。
到了明清时期,正常科考中的乡试,殿试能录取到的举人,进士还是十分有限的,据统计,清代二百余年中,共开考112科,全国也就只有15万多人拿到了举人头衔,其中还包含3万不到的人得到进士头衔,但这些人即使全部出来做官,那朝廷官府体系还是有大量的基层官职需要人才来出任,所以,为了不浪费,照顾这些有才,却无法通过考试的人,就开发出很多种取仕制度。如举人的就有“大挑制度”,秀才的就有“五贡”制度。
秀才体系中“五贡”制度,就是通过各种官府部门的相关考试,考察,在登记在册的各地秀才中先出一些人,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关的名头与待遇。即恩贡,岁贡,拔贡,副贡,优贡,有条件的就出任一些基层官职。
其中,恩贡就是在皇家各种大喜事,国家大庆典的当年,由皇帝特殊恩赐的贡生,身份比较特殊。因为是来自于皇家,皇帝的恩赐,为了显耀这份荣誉,恩贡生也同比于正途出身的进士,也以“进士”自居,但是,同比归同比,实际上和真正的殿试出来的进士身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作为一种荣耀,在家里搞块“进士”匾挂上,但仅仅写个“进士”,那可是有违朝廷礼制的,在等级分明的封建时代,这可以说是“僭越”之事了,很容易掉脑袋,或是惹大麻烦的。所以,一般做匾额时,会在“进士”前面加上同样大的一个“恩”字,但是,有的为了面子,也会把“恩”字写得很小,放在“进士”中间的上方,以区别于正途出身的进士。
远看就是"进士匾"是科举进士匾,近看就是“恩进士”,即是“恩贡生”,科举秀才一级的匾额。
说白了,“恩进士”只是一种荣耀,荣誉称号。只能出现在家谱中,祠堂牌匾,或者墓碑文中,不能用于正式文书之中。到了官场,正式的官方社交场面,还是得自称是贡生,恩贡生,秀才,不能称自己是“恩进士”,更不能省略的称“进士”。
从另一个角度说,思明堂的这块“恩进士”匾,为什么不能理解为“恩科进士”匾呢?
其实,恩科进士的“恩”,和恩贡生,恩进士的“恩”,都是一样的,都是出自于皇家各种大喜事,国家大庆典。像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历史中,按正常三年一科,以子、午、卯、酉年秋八月举行乡试,第二年丑、未、辰、戌年春二月举行会试。理论上有84科(除去一些非常年份,如清初时势不稳没条件开考,1905年科举制度结束取消等等),但实际上整个清代真正开考了112科,这多出来的28科,就是恩科,都是因为遇上了皇帝即位,皇帝过大寿,皇家的太后生日等等,各种皇家喜事,为了庆祝,就开办一次科殿试取进士,恩典取士,名曰:恩科。
这些时候的参加完殿试出来的进士,就称之为:恩科进士,恩科进士的功名匾,规格很高,都是官制的东西,一般中间就是“进士”,“进士及第”这些字,下款就写明“恩科第几名”之类,断然不会加个大“恩”,或写个小“恩”,而且题匾额的人的官位,部门相对比较高,这是也是朝廷行政规制,制度之一。
所以,思明堂的这个“恩进士”断然不可能是科举进士,就只能是秀才匾,贡生匾,只是由于误解,误读,才出现了宣传上的错误。
当然,恩进士,恩科进士,这二者的区别,相关文献都有大量的记载,也很容易查阅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证。既然思明堂始建者杨开锦不是科举进士,按古代的科举仕途的规律,那自然就不可能做到“布政使司”这样的高位了,做官做到二品就不用论了。
那么,杨开锦的真实历史身份,以及思明堂一系几代人真正的功名历史是如何的呢?
请关注下篇《桂平人文:马皮思明堂被遗忘误解的历史辨析》,将就思明堂杨开锦的真实功名身份,这块“恩进士”匾额的再度探讨,还原思明堂真正的荣耀一代,丢失的一段杨端然的功名过往历史。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