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吐鲁番的路上,浩瀚的戈壁滩上,可看见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环形土圈,这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有人说,坎儿井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其可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媲美齐名。
坎儿井竖井口
曾经,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曲唱红了大江南北,让人们知道了吐鲁番,知道了吐鲁番的葡萄大又甜。但对于吐鲁番葡萄赖以生存的坎儿井,许多人却并不十分清楚。
坎儿井是吐鲁番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宏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人们通过坎儿井引来天山的雪水,滋润着这片干旱的土地,养育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对于吐鲁番人民来说,坎儿井就是“生命之井”。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在夏季大量积雪融化,其和雨水流下山谷,渗入戈壁滩地底下。博格达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与它临近的吐鲁番盆地艾丁湖的最低海拔是零下154米,从博格达山脚下到艾丁湖,距离不过60公里,高差却又1400米。世代居住在吐鲁番的人们就利用这巨大的落差,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将地下水导引到地面,灌溉农田。由于坎儿井位于地底下,暗渠里的水也不会因为天气炎热、空气干燥而大量蒸发,也就确保了水量不受损失。
坎儿井是由竖井、地下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组成,一条坎儿井长约数公里,最长的有20公里,一般每条坎儿井有十几到数十个竖井,多的有上百个。
开挖坎儿井时挖掘出的土,都堆积在竖井口周围,形成环形小土堆。从地面上看,就像串珠似的一道道小圆圈,其既可辨别方向,也可防御风沙的侵蚀。愈靠近上游的竖井越深,最深的甚至接近百米,竖井的间距长达数十米;越接近下游的竖井越浅,间距也越短,多在三十米左右。
挖掘坎儿井时,为了准确定位、人员进出、运出碴土、通风照明和维修之需,就必须挖掘竖井。一般,每隔20至70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以确保施工的安全与效率。
由于坎儿井需要穿越戈壁地底下坚硬的砂砾胶黏土层,而当时人们仅有砍土镘(类似锄头)、木质辘轳等简易的工具,故而开挖起来极其困难。为了减少土方量,一般暗渠的开挖断面宽约0.8米,高约1.5米,仅能容纳一人躬身进出和弯腰跪着一点点地挖掘。每当挖掘出一筐石砾,就要将土筐托运到竖井下,再通过架设在竖井口的手摇辘轳绞运到地面。
坎儿井在地底下数十米深处,人多了施展不开,一般多由四五个人挖掘,一条坎儿井要挖几年才能完成。而且,坎儿井主要都在地底下施工,没有支撑保护,所以暗渠时常发生坍塌,造成开挖人员的伤亡。还有,坎儿井的水全都引自冰川融水,即使在夏季,水也是冰凉刺骨的。因长期接触凉水,大多开挖坎儿井的工匠都患有各种疾病。故而,开挖坎儿井是一项极为艰难困苦的工作。
为了在地底下挖掘时辨别方向,挖井人就巧妙地采用了油灯定向的方法。在地底下挖掘时,挖井工都会按照坎儿井的走向,分别放置三盏油灯。挖井人一边挖掘暗渠,一边随时查看身后的灯光。如果三盏灯都能看到,就说明暗渠挖的很直;如果只看到一盏灯,就说明暗渠的方向偏了,就要及时更正。油灯在地底下不仅起到控制坎儿井方向的作用,还可起到照明和报警作用。如果井下缺氧,油灯火苗就会晃动甚至熄灭,挖井匠人就要及时撤离。就这样,仅凭着三盏油灯,就完成了如此艰巨宏大的工程!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坎儿井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坎儿井是古代西域人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所创造出来的通过掏挖暗渠、利用山体坡度引水,形成独特的“地下运河”系统的一种水利工程。
也有人认为,坎儿井起源于古波斯。说是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古波斯就出现了坎儿井的雏形。到了公元前5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坎儿井就已在波斯各地盛行。
还有人认为,坎儿井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有“竖井通渠”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就写到:“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就是说舜在挖一口井时,顺带着在井下又挖了一条从旁而出的“匿空”(地道),借以躲避他父亲和弟弟的暗算,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十分相似,算是最早期的“坎儿井”了。司马迁还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这就是说,在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0年),朝廷出动万余名士兵在商颜山(今陕西大荔县铁镰山)开凿40余丈深的竖井,井下暗渠总长十余里。所谓“井渠”,就是通过一连串的竖井连接地下暗渠形成地下输水通道。“井渠”在不同地区,叫法不一,在陕西叫“井渠”,在山西叫“水巷”,在甘肃则叫“百眼串井”。
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将井渠法传至西域,又经过改良,发展成为如今的坎儿井灌溉系统。
自清代至今,吐鲁番坎儿井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开凿高潮。第一次是由林则徐主持的。据记载,清朝道光初年,吐鲁番全境约有30条坎儿井。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发配到新疆的路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林则徐发现坎儿井可以减少水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于是就指导当地群众修建了60余条坎儿井,开垦出11万亩荒地。当地百姓为纪念林则徐,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第二次大规模修建坎儿井的倡导者是左宗棠。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率军平定阿古柏叛乱,平定新疆后,为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左宗棠“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并组织屯垦士兵和当地百姓在吐鲁番开凿出185条坎儿井。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吐鲁番的干部群众发挥出巨大的热情,先后在戈壁滩上开凿出上千条坎儿井。到1957年,吐鲁番坎儿井的数量就达到1237条。于今,还在继续使用的还有八百余条,总长约五千公里。
走进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就觉得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把从火焰山带来的浑身燥热一扫而尽。
有趣的是,聪明的吐鲁番人处处巧妙地利用坎儿井。你看,当地人就把凉床直接放在坎儿井上,人们就坐在凉床之上,借坎儿井带来的凉气乘凉。
导游古丽给我们介绍凉床的美妙之处
顺着台阶,下到地层深处,在阴凉中用手撩捧起缓缓流淌在暗渠里清凉的雪山融水,感受着丝丝凉意,令人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看着挖井人举灯挖井的雕像,想象着先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锄一锄地挖掘出震撼世界的宏伟工程,不由万般赞叹。
人类,为了生存,就是如此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