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南唐征南元帅隐居地丰阳古村的探访行程,从吴氏家庙丰溪古庙走出来后(可翻阅前面的文章《清远连州“吴”姓聚居古村,南唐元帅隐居地,省文保的家庙藏宗风》),在两天明清商道前行漫步(可翻阅前面的文章《清远连州千年古村:三省交汇咽喉要道,两明清古街藏古商道记忆》),我发现丰阳古村共有三座祠堂,分别是吴氏宗祠、学忠公祠和胜求公祠。
宗祠是村落的精神图腾与文化根脉,承载着多重核心意义。它是慎终追远的祭祀圣地,通过庄重仪式维系血缘联结,让族人铭记先祖功绩与家族渊源。从现在传世的资料,我们广泛知道丰阳古村的以“吴”姓聚居,始祖正是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当年,南唐后主李煜面对宋太祖赵匡胤的步步紧逼,金陵城(今南京)早已岌岌可危。李煜知道都城迟早守不住,便派吴敬元带着一支精锐部队向南进发,想在岭南这片偏远山地开拓一块净土。万一金陵被破,南唐皇室还能有条退路,保留一丝复国的希望。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俘,远在岭南开拓根据地的吴敬元成了无根之人,索性解散军队,在凤山脚下隐居,将此地命名为“凤阳”,渐渐形成了以“吴”姓聚居的村落,明代为避朱元璋家乡名讳把村名改为“丰阳”。那么,丰阳古村的三座祠堂让我们了解到丰阳古村怎么样的前世今生呢?
第一座祠堂:吴氏宗祠,是丰阳吴氏的众祠,也称“大祠堂” 。祠堂坐北向南,面阔10多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为一进两厅结构,两厅之间有大天井,天井两旁有回廊 。大门对联“敬祖崇宗传万代,元兴枝盛接千秋”以始祖“敬元”二字嵌顶 。
第二座祠堂:学忠公祠:又称大一公祠堂,是丰阳古村吴氏家族分支的祠堂 。它体现了丰阳村集族群、分宗室的建筑居住方式,有利于维系氏族关系 。
第三座祠堂》胜求公祠 :同样是丰阳古村吴氏家族的分支祠堂,与吴氏宗祠、学忠公祠共同承载着吴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族人祭祀祖先、传承家风的重要场所。
在参观三座宗祠堂的时候,特别是吴氏宗祠时,我对这位隐居在丰阳古村的吴敬元元帅及家族繁衍生息充满了好奇,通过与村民交流,查阅资料方式,整理了脉络如下,却因为时间及掌握情况有限,希望掌握情况的朋友可以多提供信息,以便日后完善及更正:
吴敬元家族的祖籍地是江西修水龙岗坪,其后人因历史迁徙形成了以粤北连州为核心,辐射湘南、粤东等地的分布格局,核心聚居地与迁徙脉络如下:
第一,核心聚居地:广东连州
1. 丰阳古村——吴氏祖地根基
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是吴敬元后裔的核心聚居地,全村3000余人口绝大多数为吴姓,均为其直系后裔 。这里原名"凤阳",由吴敬元隐居时定名,明代为避朱元璋家乡名讳改作"丰阳",沿用至今 。村内吴氏宗祠保存完好,祠堂对联"敬祖崇宗传万代,元兴枝盛接千秋"以始祖名字嵌顶,记载着家族迁徙与繁衍历史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的吴氏祖诞日,村民会举办舞狮、游龙、唱祁剧等活动纪念吴敬元,吸引各地宗亲返乡祭祖 。
2. 周边村落延伸分布
丰阳镇大富头村(古上卢乡)是吴敬元当年扎营定居的重要地点,如今仍是吴氏后裔聚居地之一,与丰阳村同属家族核心活动区域。此外,连州朱岗村虽吴氏始祖为念四公,但其源流与江西吴氏一脉相承,部分村民为吴敬元家族分支后裔,共同延续着吴氏崇文尚武的家风。
第二、辐射分布区:湘南与粤东
1. 湖南蓝山——最大外迁分支
从丰阳村迁出的吴氏后裔中,以湖南蓝山一支最为繁盛,人口近两万人,成为当地吴姓望族。这支后裔始终保持着与祖籍地的联系,每年都会组团返回连州丰阳参加祖诞纪念活动,维系着宗族血脉认同。此外,湖南宁远、临武等地也有吴敬元后裔聚居,形成湘粤边境吴氏宗族网络。
2. 粤东潮汕、梅州一带
粤东地区部分吴氏村落可追溯至吴敬元后裔分支,他们带着中原耕读传统在潮汕平原与梅州山区扎根,将家族文化与当地民俗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族传承体系。这些后裔虽远离祖地,但通过族谱记载与宗亲联谊,延续着对吴敬元始祖的祭祀与纪念。
吴敬元于南唐末年从江西修水龙岗坪南迁,平定连州湟川之乱后因南唐灭亡隐居丰阳,其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逾千年。北宋时期,其孙吴世范高中进士,官至御史,推动家族声望提升,也促使族人逐渐向外扩散。明清时期,随着湘粤古道的繁荣,部分后裔沿商道迁徙至湖南蓝山等地,另有分支迁往粤东地区,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
如今,吴敬元后裔总人口已近数万,虽散居各地,但通过族谱修缮、宗祠祭祀、祖诞庆典等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共同传承着"崇文尚武,文武兼修"的家族座右铭。江西修水龙岗坪作为家族发源地,仍是各地后裔寻根问祖的重要坐标,见证着吴氏家族跨越千年的迁徙与传承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