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天性爱探险,对未知事物满怀好奇,而我,曾是那 “水帘洞天” 的小主人。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山与平川构成基本地貌。两山之间平坦地带的住户被称为 “川里人”,因地势平坦利于耕种,在当地算是条件较好的群体;山腰的平地称作 “咀”,我便生活于此。半山腰分布着许多洪水冲刷形成的沟壑,沟内不乏天然洞穴。
距我家不足五百米处有个地方叫 “三水滩”,滩旁有一泉眼,泉水味涩。泉边的土洞高约两米,洞口望去深不见底。定西地区极度缺水,一年中近半时间需为饮水发愁,庄子周边的小泉虽解了燃眉之急,但水源有限且水质不佳,大多仅能满足牲畜饮用。
大人们去担水时,我们小孩常尾随其后。这段山沟中的路途,单人独行难免心生怯意,也为泉眼与洞穴增添了几分神秘。待大人们担水返程,我们便结伴前去探险。
我是队伍中最小的,总跟在最后。洞口的红土被称为 “红浆泥”,晒干后质地坚硬。我们常将其反复按压成方形,掏空中心并钻出小孔,制成微型灶台,用来烤制蚂蚱腿。
收集红浆泥是主要目的,偶尔也会做出些 “越界” 之举。孩童易被鼓动,为彰显独特,老三与武林便是如此。戏水时,在众人起哄下,他俩率先跳入泉中。老三一头扎进泥里,我们见状急忙上前,各拽一条腿将他从泥中拉出,那满脸淤泥的模样引得众人捧腹。伙伴们纷纷下水,唯有我因察觉危险而胆怯 —— 泉水表面平静,下方却有半米深淤泥;且上方峭壁上,一块十余米长的土块已与山体分离,悬于两米高处摇摇欲坠,一旦坍塌,脱险难度极大。
我在岸边玩泥时,水中的伙伴们或互相泼水,或两人合力将他人推入泥中。玩累后,喜娃提议探索泉边的洞穴。该洞与泉水相通,胆大者已向洞口游去。我虽心急却因不会游泳无法同行,幸得有曾入洞的伙伴告知,可从洞的另一侧进入 —— 洞上方有一块五十米长的平地。我即刻爬上平地,从另一侧洞口进入。洞内虽无水流,但地面潮湿,很快便满脚泥泞。越往深处走越觉寒冷,突然一物从眼前掠过,“是蝙蝠!” 这是我首次见到蝙蝠。前行二十米后,我与伙伴们会合。
有伙伴曾在此洞的石缝中藏过火把,我点燃火把后,借光看清洞内呈台阶状,我们所处的底部较为平坦。此时一伙伴惊呼,众人望去,只见远处石壁上密密麻麻挂满蝙蝠,蝙蝠被惊动后齐齐向洞口飞去,我们急忙捂头蹲下。
片刻后洞内恢复平静,我们继续探索。我回头发现老三坐在一处凹陷的土台上,土台位于高处,与地面形成落差,颇具 “君临天下” 之势。我们如孙悟空争坐宝座般,争相体验这 “交椅” 的乐趣。
洞穴不大,很快便探索完毕。在寒意驱使下,我们按原路返回。此后我又去过两三次,却再无初次探险的心境。正如我所担忧的,数年后,泉上方的土块坠落,将泉水与洞口掩埋,那段童年记忆也随之尘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