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类17项活动,万余件文创精品展示,签约金额160余亿元……近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称“敦煌文博会”)在甘肃敦煌举办,大会以“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为主题,在成果展示、招商推介、国际传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提升,有力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打造高规格人文交流平台
本届敦煌文博会邀请泰国担任主宾国,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旅游组织等8个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是敦煌文博会创办以来参会国家、国际组织最多的一次。敦煌文博会作为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国际博览会,在推动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感情融通、发展互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世界银行全球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协调官艾哈迈德·艾威达已经连续7次参加敦煌文博会,每一次都收获满满。他说:“敦煌文博会既聚焦莫高窟文物保护技术,又分享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让千年文化走进日常,更联动沿线国家共商文化赋能减贫,为各国文旅从业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敦煌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演进史。”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何达基说,“敦煌的过去能为当下全球文明互鉴提供重要启示。透过敦煌的文物与历史,不仅能重新审视其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更能汲取古人应对资源挑战、避免冲突的智慧。这些经验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需要通过敦煌文博会这样的国际平台进一步传播。”
提供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方案”
敦煌文博会期间,与会敦煌学专家深入探讨了国际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的方法路径,分享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围绕“赓续莫高精神 潜心为国护宝”主题,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与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进展,多项成果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学术研究提供了“中国方案”。
“敦煌研究院聚焦古代壁画、石窟寺与土遗址的系统性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逐步夯实了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大幅提升了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形成了成套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苏伯民说,“我们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至国内16个省区市的150余处遗址,并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树立了‘中国特色·敦煌经验’的文化遗产保护样板。”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被敦煌文博会浓厚的文化交流氛围所感染。他说:“全世界的文博专家齐聚一堂交流探讨,能清晰感受到文博事业的蓬勃生机。尤其是中国文博领域数字化革新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马来西亚博物馆借鉴学习。”
多元文化交流、交汇、交融
在非遗文创展区,塞尔维亚青年汉学家叶莲娜逛得不亦乐乎。“这里的非遗文创产品太丰富了,根本看不过来。”叶莲娜说。未来,她计划推动塞尔维亚博物馆与甘肃当地博物馆开展合作,让更多巴尔干地区的民众了解甘肃、了解敦煌。
“这是用彩色面团纯手工塑形制成,和普通粘土不同,可长期保存。”非遗文创展区的一角,在崆峒面塑展台前摆放着九色鹿、骆驼、飞天等敦煌主题面塑,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木子熙华(新加坡)公司董事长李蕾当场发出邀请,计划2026年春节期间,将这门古老的面塑技艺带往新加坡。
“我们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但对美、对和平、对未来的向往是共通的。”在“一带一路”国际书画精品展上,孟加拉国艺术家蒙蒙烁表示,展览的成功举办再次证明艺术是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通用语言,让艺术家们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
敦煌文博会期间,香港中乐团带来的《敦煌丝绸之路音乐会》在敦煌大剧院上演,奏响弘扬丝路精神、增进民心相通的和美乐章。“我们想用一场充满丝路风情的音乐会,让观众感受到丝路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力,同时听见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表达。”香港中乐团常任指挥周锡杰说。
艾哈迈德·艾威达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向记者展示鸣沙山下的万人音乐会、文创店里的手工艺品……“敦煌文博会不是简单地开会、逛展,而是让不同文明在这里真正‘活’起来、‘融’起来。”他说。(本报记者 李荣坤)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