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多起来,用大电锅煮了一锅面,又用小电锅蒸了一锅土豆饭,上面盖上一层炒腊肠。煮面是早饭,土豆饭是午饭,放在焖烧杯里,可以保温十个小时。
很多人无法理解,出去外面旅游,是为了休闲散心,居然还要背着油盐酱醋,辛苦走一天,回到旅馆还要做饭。
腊肉盖饭
我之所以要做饭,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外出旅游,经常爬山涉水的,一大早出去,到了饭点有可能在深山里面,根本没有饭馆,经常饿得一点体力都没有。带饭就很方便,饿了拿出来就吃,随时补充体力,可以保持一天好精力。
第二是节约时间,经常遇到找饭馆,走很久都遇不到一个。好不容易看到的一个,又不是自己喜欢的。带饭的话,我在等公交车、地铁的五分钟,就能解决一餐饭。只要有五六分钟的空闲时间,迅速把饭也解决了,找饭馆,等饭馆把饭做好……都需要时间,至少半小时打底。
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大街上的人只有零零散散几个,我们径直开到龙泉宝剑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就被里面火光四溅的场景震撼了。三个LED的柱形倾斜摆成三角形,天空也是一整块高清LED,四周也是一圈高低不同的细条状LED。红日高悬,冶炼匠人炉前汗流满面锻打宝剑的情景,如同在眼前。场景会不断变换,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仿佛一卷关于宝剑的书,正在缓缓揭开。在这个博物馆,可以看到从古到今,关于宝剑的历史,以及古代侠客离不开的宝剑,以及舞剑的艺术……
2500多年前,一个叫做欧冶子的冶炼匠人,在秦溪山麓,七星井旁,他历时三年,锻造了第一把龙泉宝剑(当时叫做龙渊剑)。从此,关于宝剑的历史翻开了第一页。
在博物馆里面,展示了从春秋战国到现代的宝剑,从兵马俑出土的宝剑,我们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我们已经有了铬盐氧化防锈技术。
还知道一把宝剑的诞生,需要匠人经过把铁高温融化成铁水,再经过无数次锻打,折叠,再锻打,再折叠……锻打好的宝剑,剑刃淬火,使其具有很高的硬度,剑脊不淬火而保持韧性,一把宝剑同时具有刚柔并济的特性。
博物馆还展示了古代炼钢的方法,锻钢法是通过高温下的锻铁使之渗炭,并通过反复折叠锻打,使掺入的碳分布均匀,使晶粒变细,并清除掉原有的杂质,从而获得优质钢。
公元409年,秦国开始令官吏带剑,于是官吏带剑慢慢形成制度。到了汉代,带剑之风开始盛行,官吏和贵族出行都会佩戴宝剑,在当时形成一种风尚。
在隋朝,宝剑甚至成为政府官员必备的佩饰,一品官带玉具剑,二品官带金装剑,三品官带银装剑。
在宋朝,人们已经掌握了制备钢的方法,有灌钢法和锻钢法,灌钢法是把生铁片嵌入盘绕的熟铁条中间,再用泥封起来,再用炼钢炉进行烧炼,然后进行锻打,使得钢质地均匀。
宝剑逐渐成为权利的象征物,成为王公贵族和将军侠客必佩的标志。王公贵族不仅以佩剑来体现尚武风气和精神,更以佩剑来显示威仪,以华美的剑来标示富贵和阶层。
博物馆还展出了谭词同用过的月牙烙铁七星剑,剑身有七个大小一样,排列匀称的铜钉,看着剑身更美观了。七星主要是象征意义,但是从材料力学角度有缓冲应力集中,防止剑断裂的作用。
不止龙泉宝剑,其他国家的有名刀剑,也被博物馆收入囊中。有印度大马士革钢弯刀“塔瓦
”、马来剑、波斯蝴蝶剑、奥地利战刀、提普苏丹刀、百济七支剑……
一个博物馆,让我们看到了古今中外的宝剑,令人大开眼界。我们还通过视频看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看到了公孙大娘舞剑……
只可惜时间不多,如果时间多,待在龙泉三天,能把博物馆研究透,整个宝剑的渊源,各种名剑,都会有更深的了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