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沁县二郎山景区文化空间,院内只见舞者以肢体绘就出流动的画卷,观众们围坐两旁,目光被舞台上曼妙的舞姿深深吸引;楼上书画家挥斥方遒,以笔墨凝固瞬间的韵律,群众驻足于泼墨山水画前,指尖轻触仿佛能嗅到墨香;两者交融,诠释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这每周都在沁县上演的场景依旧令观众百看不厌。
据悉,“律动沁州·周末剧场”是沁县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该工程的首场演出已于2025年2月9日在二郎山景区游客中心成功启动。原本承载着智慧博弈使命的仿古建筑沁县象棋院,2021年在政府精心规划下落成。2024年初,一次改革,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二郎山 AAA景区文化空间,这里实现了从单一棋类赛场向综合性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
为了满足不同需求,景区文化空间布局合理,院内240多平方米,作为周末剧场文艺演出场地;东面分上下两层每层约80平方米,首层用来接待游客,二楼空间化身为永不落幕的“艺术长廊”,常年举办高品质书画展览,笔墨丹青在此静候知音,同时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举办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展览,传承非遗技艺。北面一间约40平方米,用来展示和销售沁县非遗文创产品、绿色有机土特产。
正在院里观看演出的赵月芬大婶交口称赞:“家门口有了好去处,每周都盼着那台戏。”这方舞台,已成为沁县群众的舞台,沁县群众文化最鲜活的展示窗口。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政府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让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惠及大众。而文化空间,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的关键环节。只有用好文化空间,才能让文化惠民工程从政策文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福利,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能参与周末剧场演出特别开心!这个活动让我们有了固定的展演平台,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家门口的欢乐,真是越演越有劲儿!”演出完毕后,上党梆子演员赵彩弟看到现场群众的热情,开心地说道。
一年50场演出,歌声、戏曲、舞蹈在此汇聚,场场群众满堂。“周末剧场早就成了习惯!每场节目都接地气、有温度,既能放松又能感受本土文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一直办下去。”在人群中观看节目的王艳在活动散场后,仍坐在石阶上,反复回味着方才的戏曲唱段,皱纹里藏着满足的笑意。
二郎山景区文化空间用起来后,全年组织文艺小分队、能人艺人、乡土文化带头人,开展文艺演出,涵盖沁州八音会、歌舞、小品、乐器、锣鼓、戏曲、魔术等表演,节目内容贴近生活、积极向上,为群众献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累计参与观众达50000人次。而沁县全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还会在端午节、国庆等节日,与民俗馆等精心组织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为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学习需求,开展了戏曲、声乐等文化培训课程,全年共开设2次培训,培训学员达 20人次。
用好文化空间,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二郎山景区文化空间将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优化空间布局、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让文化空间真正成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主阵地”,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沁县融媒)
(责任编辑:张文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