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定是小桥流水人家吗?纵然绿水青山环抱,细水流长,然封禅称霸的故事一度上演,典雅大方的审美也不曾落幕,位于长江下游一带的会稽描绘着多面的江南图景。
会稽得名于会稽山。会稽自秦始设郡,郡治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至汉初一分为三即吴兴郡、吴郡和会稽郡,这时会稽郡治移至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三国吴期间,会稽郡置扩大至临海郡(今浙江省东南地区一带)、建安郡(今福建省)、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市、衢州市);西晋至南朝,会稽郡辖今绍兴和宁波一带;隋灭陈,隋文帝废会稽郡,后隋炀帝又恢复;会稽郡至唐肃宗时改为越州后,不复存在。
抱着对这一古老都城的敬仰与好奇,我跟着“时空旅行社”穿越这座古城。旅途出发后一觉醒来,倏尔来到一座青山脚下,向一位提着石斧的青年打听。原来这就是会稽山,当时还被称作为茅山。
青年从小便听长辈讲述村子的故事。早在一万年前,卷转虫海侵,使先民们不得不从广阔平台的平原向四处流散,一部分漂洋过海,一部分向周边地势高的陆地、山地迁徙,剩下更多的人来到了这片位于南部的山区,过起了“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艰苦生活。
陶豆 上山文化 绍兴博物馆藏
而大禹的出现和漫长的治水,也让北部原本被海水吞噬之地不再受卷转虫之扰,海水退去后的平坦陆地又重新归于他们。
宁绍地区卷转虫海进范围示意图
青年忙着准备家畜和柴火,是为即将到来的重大典礼。再向前走些山路,便可来到茅山上一处更加开阔的平台,以备大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治水而成,召集诸侯共同祭祀茅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至此,茅山更名为“会稽山”。后人司马迁在《封禅书》中也记录了这一事件,为“禹封泰山,禅会稽”,会稽首义为会祭。
夏禹像
禹禅会稽是日,部落族人备好猪、羊、牛等其他祭品,此次仪式规模不及禹封泰山时壮观,却也极具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毕竟自此,夏部落集团正式成为了一代王朝。禹面朝天下,宣布国号曰夏,姓姒氏。
驻足于会稽山脚,山下的冲击平原水网密布,偶有冲击小山。禹选择在这一处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之地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可谓深谋远虑。
后来的会稽故事或许要从古越国说开去:“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庶子于越,号无余……无余质朴,不建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
铭文螭纹青铜双连环三足罍 春秋 绍兴博物馆藏
鸟首兽身纹青铜附耳盖鼎 战国 绍兴博物馆藏
越国疆域图(战国时期)
01
水入会稽长
前往下一站,我们搭乘的是一艘乌篷船。船上顶着两个拱形船篷,船型也较为狭小,因其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被称作“乌篷船”。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古书果然诚不我欺。
绍兴乌篷船 摄于绍兴大禹陵景区
眼前的景物也和此前大不相同,那荒蛮的场景不再。这是哪儿呢?船夫听了直摇头,你不知前些日子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又大大拓展,这几日正风光着呢!这船夫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手臂上纹有龙蛇之形绘,此时的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此外,越人崇拜鸟龙(蛇),语言文字主要以古越语和鸟虫书为主。
青铜龙形挂件 战国 绍兴博物馆藏
古越语,鸟虫书
不必问,这必是大名鼎鼎的勾践时代。勾践于公元前496年即位,即位后,随即把他的国都从会稽山内部的岘大城,迁移到山麓冲积扇的平阳,以此作为进入平原的第一步。同年(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在槜李大战(今浙江嘉兴),时任吴王阖闾阵亡。
然即位不到3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大举进攻,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决战,但勾践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先行出兵,大败后被围困在会稽山。这一回,勾践不得不听取范蠡的建议先投降吴国,而与之共同沦为吴国人质,为时三年,直至公元前490年才被释放。
“吴王夫差”青铜剑 春秋 绍兴博物馆藏
越王勾践剑 春秋 湖北省博物馆藏
“越王州句”玉石剑 战国 绍兴博物馆藏
“越王州句”即传世文献记载的“越王朱句”,为勾践曾孙、不寿之子。州句杀父自立为君,在位期间为继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盛之时。
青铜剑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春秋伊始,随着步兵、骑兵兴起,车兵开始衰落,士兵的武器装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作为传统车战武器的戈等逐渐被适用于近战的青铜剑等武器所取代。
对于武士来说,青铜剑是保家卫国、战斗防御必不可少的兵器;对于贵族来说,除了自身防御功用之外,更是自身权力地位的标志;对于文人雅士来说,青铜剑成为品质高洁的象征。此外,出使、访客之时或许也会佩带的青铜剑,还可作为出使他国的礼节象征。
越国 兵器青铜剑
“越王不光”玉石矛 战国 绍兴博物馆藏
越王不光即州句之子不扬,也就是越王翳,在位36年,时间甚长,其统治时期越国较为强盛。
释放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在范蠡、文种等人辅佐下大举复兴越国。勾践听取范蠡的意见:“今大王欲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离开会稽山区,前往广阔的宁绍平原之地建立新都——山阴大小城,并命范蠡为上将军,谋定而北上,与齐、晋、宋、鲁等诸侯会盟,而这一次的胜利不仅使越国战胜吴国,也重新崛起称霸。
勾践小城以及山阴大城按照“立国树都”之旨,作为越国首都来建设的。因此在城址选择上,范蠡从交通、水利、防御、拓展的战略需要,以今卧龙山等孤丘聚落为城址。这里地处会稽山北,山会平原之上,城内又有种山(即府山)、怪山(即塔山)、蕺山、火珠山、鲍郎山、蛾眉山、彭山、白马山等山,后人称之为“负卧龙山脊,面秦望,带鉴湖,玉架天柱,诸峰环峙左右”,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因此被今人称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杰作。
小城和大城示意图
山阴城采用了地下木构基础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文明的有机结合。同时,多条圆木纵横交织、自然组合地筏状地栿是其地基的核心构建,不同于榫卯结构,越国城市巧妙利用木头自身韧性和水的流动性,化解压力、实现平衡。
行走在街头巷尾,听到百姓议论纷纷的与其说在感叹勾践此次的大举之势,更多的传言却都和范蠡有关。作为一代辅佐帝王伟业的传奇人物,范蠡何许人乎?范蠡,字少伯,早年居楚却未出仕,人称范伯。范蠡虽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睿智、满腹经纶。范蠡事后辅佐勾践二十余年终成大业,大报此前为吴王夫差和伍子胥所败之仇,一雪会稽之耻。
但为世人所不解的是,坊间流传范蠡曾写信给勾践,信中所言:“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而勾践回信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虽早已深知勾践的秉性,但这封回信却真切地使他意识到到了出仕离开的时候了。范蠡更名改姓,携西施浮海出齐,抵达齐国后以沿海种田为生。自此,他的故事飘摇于江湖。离开家乡的西施依旧“踏霜踩露、披星戴月”,使北国的游鱼潜入江底。
眼瞧着乌篷船即至曹娥江口,船歌的回音越发辽远,我也豁然开朗。河流汇入大海,也冲刷去无数个黑夜与白昼的界限。
四山纹铜镜 战国 绍兴博物馆藏
02
山阴镜中游
谁又能想到,这趟旅途跨越了将近八百年。虽然时光旅行社又带我来到了会稽山,这次是会稽山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摄于兰亭鹅池
发端于乱世,却成为另一个乱世的庇护之地,会稽山是历代故事的见证者。这年前来会稽山的是时年已知天命的王羲之。他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当时一流名士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赏酒玩诗。26位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共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赋,得传世名作《兰亭集序》。而我知道,此序的美名在未来会大大超越《兰亭诗》中的诗赋篇章。
兰亭风景秀美,是江南山林特有的精致清丽:此地有崇山峻领(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摄于今绍兴兰亭景区
我虽然尝试捕捉此刻王羲之挥毫之下的片刻沉默,但我深知无法参与其前半个人生的离散动荡。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但在匈奴大败西晋后,晋元帝在江北和江南招揽人才,大批北方士族南迁,琅琊王氏为其中一支,迁居至金陵时王羲之十岁。而后出任秘书郎,后升至护军将军,期间恪尽职守、关心民生。
王羲之的交友圈子中不少尚玄修道之人,他也常感岁月虚无且易逝,闲云野鹤间随波逐流或可为其对抗无意义的方式。而在王羲之对于人生的“消磨”中,却留下了不少为后人所传颂的名篇佳作。但“名”何以为名?“佳”又有何之用?均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青釉瓷提梁薰炉 青釉瓷镂孔薰炉 西晋 绍兴博物馆藏
答案也许只在于“后之揽(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像此刻我面对着不远处兰亭下的王羲之,默诵着他即将写下的千古之文。这是当下的纪念,也是对于未来的预言。
形成东晋之会稽的盛景局面并非一蹴而就,而个中起落也难免。早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为消解越族潜在的力量,把原越国国都降为会稽郡下属的县,在吴越之地设置为会稽郡。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主体部分在今浙江和江苏南部,但郡治设在今苏州地区。同时,秦始皇又把原来的越族居民强迫迁移到今浙西和皖南,虽然北方汉人迁徙而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缺失,但整体人口一时还是有所减少。
又因为勾践灭吴称霸中原后已把国都从大越迁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附近),因而自此开始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今绍兴的发展进入了平台期。眼看它从过去的政治经济中心,下降为一个部族的后方基地。至汉武帝时代,这里还作为关东贫民的移居地区。难怪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描述该地“地广人稀”。
会稽郡域变迁图(秦-西汉-东汉-三国吴-晋)
波纹原始青釉瓷鸟钮熏炉 西汉 绍兴博物馆藏
波纹原始青釉瓷五孔温酒器 西汉 绍兴博物馆藏
直至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大体实现了以钱塘江为界的吴会分治——江北为吴郡,郡治仍在吴,江南为会稽郡,郡治在山阴。吴会分治后不过11年,时任会稽郡守马臻在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主持了鉴湖围堤工程。鉴湖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最大的人工湖泊,湖中共有115个岛屿,面积17.23平方公里,同时以绍兴古城南自会稽山门至大禹陵的一条长约3公里的驿堤为界,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时分属会稽、山阴两县。古鉴湖的建筑为绍兴成为“膏腴之地,亩值一金”的鱼米之乡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绍兴鉴湖
历经烽火之后,至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会稽一地也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辖县数不变。
“会稽”青釉瓷堆塑罐 西晋 绍兴博物馆藏
青釉瓷卧狮形器 西晋 绍兴博物馆藏
待至王羲之修禊时,吴会分治开始进一步加速,同时会稽已有大量北方移民大量涌入,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兴盛时期。又获益于鉴湖水利工程,出现了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都会景象。
青釉瓷猪圈模 南朝 绍兴博物馆藏
青釉瓷鸡舍模 东晋 绍兴博物馆藏
青釉瓷狗 东晋 绍兴博物馆藏
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其中山阴县终于在南北朝陈代(公元557~589年)划分成为山阴和会稽两县。以郡城中心南北流向的一条小河为界,河西为山阴县,河东为会稽县。郡城从此出现了两个县治,也说明了这个城市的规模之大。
青釉瓷辟邪兽双管插座 南朝 绍兴博物馆藏
莲瓣纹青釉瓷盘 南朝 绍兴博物馆藏
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大业元年(605年)起改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交替使用。
青釉瓷十九足砚 隋 绍兴博物馆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翻阅历史的篇章后,我驻足遥望,不忍打扰众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远处似乎还有一位游人驻足。不同于王羲之等辈上俭下丰之飘逸穿着,他身着类似“道袍”的直身长衣。我欲前去打招呼,只见他急匆匆地向远处山林走去,直至消失不见。匆忙之中,掉落一石章。拾起,石章上分明印着“徵明父印”四个字。我知道下次再见到这石章之印,已入《兰亭修禊图》一画中了。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 明 故宫博物院藏
03
镇六州而开府
我又一次抵达了这座城市的另一个时间,想来不同的断面也或多或少可构成一幅关于绍兴意象的白描图景,对于这趟旅程也便尤为知足了。这时已为越州州治。沿着河道有不少丝绸铺,大的酒楼里也装饰着上好的越窑。
自隋以旧会稽郡置越州以来,唐代又以越州为浙江东道治所,在原先山阴大城的基础上修建了“罗城”。山会平原的河湖及海塘经过整治和修缮工程,绍兴水网格局形成。这一时期,越州因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批北方来客,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而在这人杰地灵之处,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书画名家。原来元稹是这时的越州刺史。恰逢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眼见宏伟州宅和繁华都市,难怪元稹写下不禁感叹道“会稽天下本无俦”了。
事实上,这批书画名家前来越州出于多种缘由。将近半个世纪前的安史之乱虽貌似有平息之势,然他们对于惶惶乱世之预感悄悄弥散在空气里,会稽似乎成了文人墨客心照不宣的避乱目的地。与北方的大都会相比,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而安定,远离战乱,而钱塘江又将其与来自中原纷扰相阻隔,越州本地人贺知章在辞官归梓后依然慨叹:“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老家便是镜湖,他在采莲曲中还写道:“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说的也是这个镜湖。相传,镜湖是因为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后称鉴湖。
贺秘监祠,用以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与李白的忘年交典故
文人惺惺相惜,山水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名士文化氛围,或许这是一种“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的现实寄托。广德元年(763年)四月到大历五年(770年),四方士大夫前来会稽,形成了一批浙东联唱诗人群体,联唱诗歌后被编成《大历年浙东唱和集》。即便围绕茂林修竹的已不是永和九年的那批人,但清流激湍却依然涤荡着每一颗前来的心灵。不知道三百多年后,出生于此的陆放翁,是否也有感于斯?
绍兴越剧改编自陆游、唐婉《钗头凤》摄于沈园
沈园《钗头凤》碑摄于沈园,分别是陆游与唐婉书写
《山阴梅湖陆氏宗谱》绍兴博物馆藏
至于五代,越州为吴越国东府。北宋,越州仍为一方要邑。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
自隋唐至北宋时期,越州区域内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越瓷、越纸、和越罗誉满天下,远销海外。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自唐以来,越州境内的青瓷窑名扬海内外。古朴、典雅的青瓷不断探索创新的装饰艺术。
莲花纹青釉瓷粉盒 五代 绍兴博物馆藏
莲叶纹青釉瓷盖罐 五代 绍兴博物馆藏
刻莲瓣纹青釉瓷罐 北宋 绍兴博物馆藏
南宋初年,金兵南下,宋高宗赵构避难越中。1130年,宋高宗下诏,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义,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之名从此取代“会稽”,沿袭至今。
1132年,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绍兴一度成为南宋陪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得以长足发展,成为仅次于临安的一大都会。
“福寿”青釉瓷奁式炉 南宋·咸淳元年 绍兴博物馆藏
不久前还身在勾践的江湖里,想起勾践在种山东南麓建造小城之时,这儿还不过是周围一公里多的小小城堡,就在不久大城建成后,因为人口稀少,生产力较低,聚落分布也较为稀松,屋舍简陋。但这趟当我抵达绍兴的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之时,所见已大不相同。
途中所遇的是状元王十朋。我便与之登临种山顶俯览这座城市,十朋兄不禁感叹:“周览城,鳞鳞万户”,又道“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
王十朋与我介绍,即使与前朝北宋相比,南宋之绍兴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了。就以居民住宅为例,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城内当属会稽县的有二十坊,属于山阴县的有十二坊,总共三十二坊。但到了南宋嘉泰年代(1201~1204年),府城内的厢坊建置已经骤然扩大,全城计有五厢九十六坊,正是大中祥符年代的三倍。在这五厢九十六坊之中,又设置了照水坊市、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古废市、驿地市、江桥市等八个集市,组成了城市内部的商业网,嘉定十四年到十七年间(1221~1224年),又在府城内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除了把罗城和水陆城门作了一番修缮外,对城内的道路、河渠、桥梁等,也都作了一番新的规划和修建。绍兴城市的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分布等,从此大体定局,直到清末以至民国,都没有较大的变化。
瓦当 南宋 绍兴博物馆藏
“绍兴通宝”、“绍兴元宝”铜钱 南宋 绍兴博物馆藏
结语
细雨打湿了我的衣裳,“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从先越、越国,到会稽郡、越州、再到绍兴府,我似乎更明白了何为江之南、山之阴。我收起雨伞,拂袖回望,任烟雨渐渐朦胧了来时的路,沉淀着沿途芳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