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前言
如果你计划去一趟印度,一定要做攻略。除了经典的旅游攻略,你大概率会看到一些非常具体的、带着神秘色彩的“旅行警告”。其中一条流传很广的就是:在印度,如果你看到戴着鼻环的女人,最好绕道走,千万别贸然上去搭讪。
印度女性佩戴鼻环的传统,可追溯至公元前 1500 年左右的吠陀时代,最初与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紧密相关。在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中,记载了 “女性通过佩戴鼻环表达对湿婆神的敬仰” 的习俗,当时鼻环多为银质或铜质,造型简约,仅在宗教节日或婚礼等重要场合佩戴。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习俗逐渐从宗教领域延伸至日常生活,成为区分女性婚姻状态、社会阶层的重要符号。
2025 年 4 月,印度文化研究所发布的《印度传统饰品文化报告》显示,现代印度女性佩戴的鼻环主要分为 “婚姻鼻环” 与 “装饰鼻环” 两类,其中左边鼻子佩戴的鼻环,绝大多数属于 “婚姻鼻环”,是已婚女性的标志性装饰。
这类鼻环通常由黄金打造,部分会镶嵌红宝石、珍珠等宝石,且会搭配一条细链连接至耳垂或头发,称为 “nathni”,在印度北方邦、拉贾斯坦邦、旁遮普邦等地区尤为盛行。报告中特别提到,这种鼻环的佩戴仪式通常在婚礼后的 “ grihapravesh ”(入夫家仪式)上完成,由婆婆为新娘戴上,象征着女性正式融入夫家,成为已婚家族成员。
与之相对,右边鼻子佩戴的鼻环或无固定侧位的装饰性鼻环,则多为未婚女性或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佩戴,材质从合金到塑料不等,造型更轻便多样,不具备婚姻象征意义。这种 “左右之分” 的习俗,在印度农村地区与传统家庭中尤为严格,即便是在德里、孟买等现代化都市,仍有超过 68% 的已婚女性会遵循左边佩戴婚姻鼻环的传统,这一数据来自 2025 年 5 月孟买大学社会学院的街头调研。
文化禁忌与社会冲突
在印度文化语境中,随意搭讪左边佩戴鼻环的女性,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是对其婚姻状态与家庭尊严的挑战。2025 年 2 月,印度旅游警察部门公布的《外国游客纠纷案例汇编》中,就记录了 3 起因游客误搭讪已婚女性引发的冲突事件。其中一起发生在 1 月的斋浦尔琥珀堡:一名来自欧洲的游客因好奇上前询问当地女性鼻环的价格,被其丈夫与随行亲属误认为 “骚扰”,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在旅游警察调解下,游客以书面道歉收场。
这类冲突的根源,在于印度传统社会对已婚女性 “贞洁” 与 “家庭归属” 的重视。在印度教文化中,已婚女性的饰品被视为 “家庭财产的一部分”,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所有权与保护责任。随意与佩戴婚姻鼻环的女性交流,尤其是涉及私人话题或肢体接触,会被解读为 “对家庭边界的侵犯”。2025 年 3 月,印度妇女权益组织 “Nari Shakti” 发布的《女性街头安全认知调查》显示,82% 的已婚女性表示 “会对陌生男性的主动搭讪感到警惕”,其中佩戴婚姻鼻环的女性警惕度更高,认为这类行为 “可能带有不尊重的意图”。
除了文化层面的冲突,随意搭讪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根据印度 2013 年颁布的《防止对女性性骚扰法》,若女性认为他人的言语或行为构成 “冒犯性接触”,可向警方报案,涉事者可能面临罚款或短期拘留。2025 年 1-5 月,印度旅游警察共接到 7 起外国游客因 “不当搭讪” 被报案的案例,其中 5 起涉及搭讪佩戴婚姻鼻环的已婚女性,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均需通过外交渠道协调处理,对游客行程造成极大影响。
鼻环习俗的 “南北之分”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不同地区对鼻环的习俗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2025 年 6 月,印度旅游部联合地方政府发布的《区域文化习俗指南》中,详细划分了鼻环习俗的 “南北差异”:在北方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等北印地区,左边佩戴黄金鼻环搭配细链的已婚女性比例超过 90%,且习俗严格,外来者需格外谨慎;而在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等南印地区,已婚女性佩戴鼻环的比例约为 60%,且部分地区不强调 “左右之分”,更多以鼻环的材质(如是否为黄金)或是否搭配其他饰品(如脚链)来区分婚姻状态。
在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等地区,鼻环习俗则与宗教信仰关联更紧密。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佩戴鼻环多为装饰用途,不区分婚姻状态;而信仰印度教的女性,仍遵循左边佩戴婚姻鼻环的传统。2025 年 5 月,一名来自中国的游客在阿萨姆邦古瓦哈提市,因误将信仰伊斯兰教女性的装饰鼻环当作 “婚姻象征”,刻意保持距离,反而因过度回避引发误解,这一案例也被纳入当地旅游部门的警示案例库,提醒游客 “需结合地区与宗教背景综合判断”。
此外,在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国际化城市,年轻一代已婚女性对鼻环习俗的遵循逐渐宽松。2025 年 4 月,班加罗尔大学的调研显示,该市 25-35 岁的已婚女性中,仅有 45% 会日常佩戴婚姻鼻环,且部分人会选择款式简约的鼻钉替代传统鼻环,减少 “已婚符号” 的辨识度。但即便如此,当地旅游警察仍建议游客 “除非明确对方主动交流,否则不建议随意搭讪”,避免因文化认知差异引发误会。
如何安全应对鼻环女性
针对外国游客可能面临的文化困惑,印度官方与旅游机构均发布了明确的应对建议。2025 年 3 月,印度旅游部在其官网及官方 APP 上更新了《外国游客行为指南》,其中针对 “鼻环女性” 的部分明确指出:若遇到左边佩戴鼻环(尤其是搭配细链)、无名指佩戴婚戒、额头点有红色 “提拉克”(已婚女性的宗教标记)的女性,应避免主动发起对话,除非对方先开口;若因问路等必要情况需交流,应保持 1.5 米以上距离,语气礼貌简洁,避免涉及个人生活、家庭等话题,交流时间控制在 1 分钟内。
对于游客自身而言,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具体习俗是关键。2025 年 5 月,印度最大的旅行社 “MakeMyTrip” 推出的赴印旅游套餐中,包含 1 小时的线上 “文化预习课”,由当地文化学者讲解不同地区的服饰、礼仪禁忌,其中鼻环习俗是重点内容之一。参与课程的中国游客反馈,通过课程了解到 “鼻环 + 细链 + 提拉克” 的组合是已婚女性的典型标志,在后续行程中有效避免了文化冲突。
事实上,“不随意搭讪鼻环女性” 的提醒,本质是对印度传统文化与女性社会角色的尊重。在印度传统社会中,女性的饰品不仅是装饰,更是身份、婚姻与家庭的象征,承载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规范。2025 年 6 月,印度文化部长在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表示:“外国游客对本土习俗的尊重,不仅能减少冲突,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基础。鼻环习俗看似是小事,却反映了对女性身份与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结语
随着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习俗正逐渐发生变化,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与传统家庭中,鼻环仍保持着其 “已婚符号” 的核心意义。对于游客而言,理解并遵守这一习俗,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更能深入感受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025 年 1-5 月,印度旅游部门收到的外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提前了解文化禁忌的游客,其旅行满意度比未了解的游客高出 32%,且未发生一起因文化误解引发的纠纷。
截至 2025 年 6 月,印度官方仍在持续更新与完善旅游习俗指南,针对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细化建议,同时通过多渠道向外国游客普及文化知识。对于计划赴印的游客而言,将 “鼻环习俗” 等文化禁忌纳入攻略,既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也是保障自身旅行安全的重要举措。
参考信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