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川藏线去康定,都会看到飞仙关的标牌,这次深度雅安访古,终于有机会去探访这座“茶马古道第一关”。
飞仙关的历史可追溯至古老的茶马古道时期,据说最早的飞仙关关城建于宋代,后年久失修垮塌。清道光二十九年,芦山县令范涞清续修。关城有南、北两城门。
可惜的是如今的飞仙关关楼已经几乎不存,其中南城门在1938年修雅康公路时被毁。关城亦毁去大部,尚留北城门及紧靠螺峰的一部分。听老人们讲,1938年前,南城门有厚厚的木门,城楼上有人看守,昼开夜关。
我们这次一路导航到飞仙关的位置,完全没看见任何关楼相关指示,只有一条上山的小路,顺着小路爬到山顶,则是一座看起来颇新的二郎庙,看介绍,已经是“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产物。
之后重返停车点,继续开车一公里余,来到了飞仙关的北城门一侧,这边有着更为明显的飞仙关标志,不少当地人在关外的一眼泉处接水。旁边还有观景台,可以一睹多功峡险峻壮丽,青衣江穿流而过,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
北城门往北十多米,是明建芦山县南界石牌坊,大概算得上是飞仙关仅存的老建筑了吧。牌坊上乾隆丙子春芦山县令李凌云所题对联被红军标语覆盖,仅余的“边、徼、茶”三字,还能体味当年飞仙关茶马古道驿站的辉煌。
离开飞仙关后,继续探访不远处的省保飞仙关桥,这里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与天全县交界处,横跨青衣江,为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
该桥始建于1950年11月,由西南公路局工程师王应荣设计,采用国产钢材建造,1951年5月15日竣工通车,是川藏公路(原康藏公路)第一座钢架桥,桥体东岸塔柱镌刻时年西康省主席廖志高所撰楹联,西岸塔柱镌刻时年十八军政委谭冠三所撰楹联,桥柱横额镌刻时年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写的桥名。
飞仙关桥作为进军西藏的重要交通工程,1972年因下游新建石拱桥而停用。桥西现存三层六面碉楼,设三个哨亭;桥东碉楼于20世纪90年代拆除。如今的飞仙关桥作为318自驾大本营飞仙关驿站文化的景观,还是很值得停留片刻打卡。
名字 | 飞仙关
门票 | 免费
⛳地址 |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G318(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