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市政厅前。
布鲁塞尔最令人难忘的地标,莫过于那座被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盛赞为“欧洲最美丽广场”的——布鲁塞尔大广场。
广场四周,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与路易十四式的建筑风格彼此交织,仿佛一场时空交响。阳光洒在花岗岩砖铺就的地上,折射出历经数百年依然耀眼的光辉。
广场上的布鲁塞尔市政厅尤为壮丽,精致的线条、繁复的雕刻、纤巧的窗棂,让人不禁赞叹: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华丽的市政厅之一。
那一天,恰逢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毕业典礼。市政厅前搭建了舞台和坐席台阶,巨大的横幅在风中轻轻飘动,毕业生的家长和亲友依次在横幅外围排队,等候上台祝贺和合影,人人脸上洋溢着骄傲与喜悦。
人随心动,脚步不由自主紧随那些身穿学位服、手拿学位证书的群体而动,不知不觉竟然跟着来到了布鲁塞尔的著名景点“撒尿小童”前。今天的撒尿小童也穿上了学位服戴上了学位帽。传说中的撒尿小童,名叫于连,正是他的一泡尿,浇灭了敌人炸药包的导火索,使得布鲁塞尔的城池免遭毁灭。撒尿小童成了布鲁塞尔的英雄,同时也成为布鲁塞尔的象征。
布鲁塞尔撒尿小童。
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童第周,他就是在这里读的博士啊。
童第周因为家贫,17岁上才到宁波效实中学求学,成为一名插班生,第一学期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天资聪颖的他,早起晚睡,刻苦努力。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已名列全班第一。他的这个故事,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文《一定要争气》。由此可见,不让学子因为家贫而失学,保障教育公平,那是多么的重要。
童第周于1923年考入复旦大学,成为著名生物学家蔡堡教授的弟子。据说曾有过一次有趣的谈话,童第周问蔡教授:“大自然中,各类生物是怎样繁衍的呢?比如人是怎样演变的?蝙蝠又是怎样繁衍的?”蔡教授回答:“人是小孩长大的,蝙蝠是小蝙蝠成长起来的。”蔡教授接着又说:“不管是小孩还是蝙蝠,都是由胚胎发育而来的,如果要探索生物遗传的奥秘,就要学习和钻研胚胎学。”从此,童第周走上了胚胎学的研究之路。
在亲友资助下,童第周于1930年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大学留学。留学生活十分清苦,他租住一间狭小的阁楼,刻苦攻读。在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同期,还完成了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
童第周像。 清泉 摄
《留比同学录》(1933年)中有这样的记录:童第周,浙江宁波人,1930年在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完成生理科学博士论文。
在《欧洲大陆中国学生博士论文指南》(1964年)中,找到了童第周的博士论文题为“对海鞘中卵裂球潜力的研究,对卵裂球的易位、组合和分离的实验”。
童第周和严绍颐等合作在1963年7月出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题为《鱼类细胞的核移植》的论文(英文论文发表于1965年的《科学通报》),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的核移植。
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严绍颐在《童第周》一书中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主要集中于对三类动物的克隆研究,其中两栖类始于(20世纪)50年代,鱼类始于60年代,而哺乳类则始于80年代。”“鱼类的克隆研究,过去叫鱼类的细胞核移植,它首先是由已故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长童第周教授于50年代末提出的。”2002年,在纪念童第周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写下了“克隆先驱”四个字。
蔡继承 文/摄 编辑 刘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