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来的,之前总觉得逛三孔就是看些老石头老木头,肯定闷得慌,没想到刚进孔庙大门,就看到好多当地老人带着孩子在碑亭下乘凉,还指着石碑上的字给孩子讲孔子的故事,那股热闹劲儿一点不输给成都的茶馆。这三孔可不是一个地方,是孔庙、孔府、孔林连在一块儿的,听景区里的工作人员说,孔庙打春秋时候就有了,算下来快两千五百年了,中间毁了又修,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时候重建的。孔庙最气派的就是大成殿,跟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一个级别,殿门口那十根石柱,上面全是龙的图案,雕得又细又活,连龙鳞的纹路都清清楚楚,看着就知道当年花了大功夫。还有那个“金声玉振”牌坊,听说全国就这一座是用石头雕成的牌楼,站在底下往上看,脖子都得仰酸,不得不说古人的手艺是真厉害。不过有一说一,孔庙的指示牌有点乱,我想找那个有名的“十三碑亭”,绕了好几圈才找着,要是能多画点清楚的路线图,就不用瞎转悠了,这点确实得改进改进。现在不都讲究“接地气”嘛,景点也得让咱们普通人逛得明白才行。
我接着去了孔府,原以为就是古代大官住的地方,肯定全是讲究的摆设,没想到里头居然藏着老厨房、老粮仓,还有当年衍圣公家用的锅碗瓢盆,连装粮食的大缸都还摆在那儿,跟逛普通人家的老宅子似的,一点不觉得生分。孔府是九进院落,比咱们上海的老洋房大太多了,光房间就有四百多间,走得我腿都快酸了。最有意思的是内宅门旁边,挂着块“回避”“肃静”的牌子,旁边还有个小窗户,说是当年下人传话、递东西的地方,不用进门就能办事,想得还挺周到。不过孔府里的讲解太少了,我对着那些老家具看半天,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有啥讲究,只能瞎猜。不像成都武侯祠,到处都有扫码听讲解的牌子,还有穿古装的工作人员随时能问,这点孔府真得学学。现在大家出门玩都怕“踩雷”,要是能把这些老物件的故事讲清楚,咱们逛着也有劲儿,不然光看个壳子,根本没啥意思。
然后我去了孔林,原以为就是片坟地,阴森森的没啥看头,没想到进去之后全是大树,有十万多棵呢,好多树都有上千年的历史,阳光从树叶缝里漏下来,一点不觉得吓人。孔林是孔子和他后代的墓地,占地有两百多公顷,比好几个上海人民广场还大,靠走路逛根本逛不完,只能坐观光车。孔子的墓在中间,是个高高的土堆,周围围着石栏,好多人都在旁边的亭子下歇脚,还有人对着墓碑鞠躬,挺尊敬的样子。不过观光车有点不方便,得等满人才走,我等了快二十分钟才坐上,要是能像共享单车似的,自己租个小电瓶车,想停就停,那就方便多了。孔林里还有个“子贡手植楷”,说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种的树,后来树死了,就立了块碑代替,这点小故事一听,就觉得这地方有了活气。现在好多景点都搞“沉浸式体验”,孔林要是能在一些重要的墓旁边,弄点简单的故事牌,说说墓主人的事儿,咱们逛着也能多懂点东西,不然光看一堆墓碑,确实容易觉得无聊。
逛完这三孔,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地方是真有料,不是那种光靠名气骗游客的地方。对比我之前去的成都文殊院,文殊院香火旺,到处都是卖香、卖手串的,商业味儿重点;三孔就朴实多了,没那么多花哨的东西,可那种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味儿更浓。不过三孔也有缺点,比如吃的太少,景区里就几个卖煎饼卷大葱的摊子,十块钱一个,有点贵,不如自己带点面包、矿泉水,能省点钱。还有交通,从曲阜火车站到三孔有公交,几块钱就到,比打车便宜,就是公交班次有点少,得提前查好时间,别等半天等不到。我觉得三孔要是能在这些小事上改进改进,来的人肯定更多。毕竟咱们出门玩,不光想看点好的,还想逛得舒服、花得值。总的来说,三孔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就是别赶节假日去,人太多挤得慌,根本看不清东西,挑个平常日子,慢慢逛、慢慢看,才能明白这里的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