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
黄土崖与雕塑艺术相得益彰,原始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步入万荣黄河文化农耕文明雕塑博览园,导览图清晰指引,游客漫步其间,静享一场艺术与文明的对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丰富黄河旅游景观体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地有关部门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依托东侧荒沟荒坡,打造了一系列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公园,黄河文化农耕文明雕塑博览园正是其中之一。
黄河文化农耕文明雕塑博览园以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萌发、演进与未来展望为脉络,共布置雕塑23组。“这是首次以雕塑艺术系统阐释黄河农耕文化,也是黄河岸畔首个国际雕塑创作营地,更是艺术创作与生态治理融合的一次创新实践,旨在打造网红打卡地,构建文化生活新图景。”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集中展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万荣县联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利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东侧的黄土沟壑,建设农耕文明主题园、古中国文化主题园等一系列雕塑博览园。项目汇聚国内外顶尖艺术家深入乡村,以雕塑艺术系统阐释黄河文化,搭建高水平的创作平台,生动讲述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演进历程,传递以文化滋养生活的美好愿景。游览其中,可感受历史荣光与艺术风采的交融,品味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体验文化与美学碰撞的奇妙旅程。
该博览园占地300余亩,分为“万物萌发”“万象争荣”“万民欢庆”与“万事繁荣”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万物萌发”以黄河、汾河及两河交汇为背景,融入大禹治水、后稷稼穑、世纪曙猿及二十四节气等元素,艺术化呈现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的起源。首组雕塑《曲水流觞》以两道大拱象征黄河与汾河,拱面雕刻远古先民采摘、耕种、祭祀的场景。双拱合围成圆形广场,形似古老的“方泽坛”,讲述农耕文明的肇始,寓意一切艺术源于大地,终将回归大地。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这祭坛,开始雕塑艺术之旅吧。”一位小游客兴奋地说。本板块共设置雕塑8组。左侧的雕塑《大禹治水》将大禹形象融入山体,表达其对山河、水土的深刻思考,传递中国治水智慧中的东方哲学。“雕塑引人深思,大禹察看山川水势,变堵为疏,凿开龙门,将洪水导入东海,展现的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游客卫先生感叹道。
雕塑《黄河水》撷取黄河浪花为型,通过有节奏的排列形成韵律,既展现黄河宁静温柔的一面,也传递其刚强质朴、自强不息的精神。
“站在这片土地上,看两河交汇、黄河水奔腾、大禹治水的智慧,不禁想问,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游客孙峰感慨。
《谷地地理计划》以钢丝网3D打印万荣地形,形如站立的沙盘。俯视其间,可见黄河与汾河蜿蜒,孤峰山、稷王山耸立,峨嵋台地沃野连绵。这幅“钢丝山水”随季节与光线变化呈现不同光影,娓娓道来黄河农耕文明的喜怒哀乐。
《创世纪》借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以黄土原色塑造,描绘出先民在两河交汇处繁衍生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景。
继续前行,《立春》《小雪》《谷雨》等形似圆盘、雪花、雨滴的节气雕塑围合成圆形石阵,以石刀、石铲、石斧、石碾等先民工具为元素,艺术化再现二十四节气循环。“先民观察自然变化,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该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今天我们带着孩子来逛这个雕塑博览园,收获远超预期。”游客黄先生看着正在石阵中穿梭奔跑的孩子,欣慰地分享道,“本来还怕他觉得枯燥,结果这些雕塑的造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不停地问这个是干什么的,那个代表什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在书本上读10遍‘二十四节气’都来得直观、记得牢。这里真的是一个非常适合亲子研学、让孩子了解厚重文化根脉的好地方。”
《生命的种子》雕塑形如远古玉琮玉璧,象征着对种子与生命的礼赞。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或许正是先祖从狗尾草中选育的第一粒粟米,或孤峰山下的第一颗高粱破土而出,中华民族由此从游牧走向农耕。
左侧的《五谷丰登》作为本板块收官之作,寄托着中国百姓对风调雨顺、丰收圆满的永恒祈愿。
园区的后方区域为第二板块“万象争荣”,以“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为线索,布置6组雕塑,展现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欣欣向荣。第三板块“万民欢庆”以丰收庆典为主题,同样设有6组雕塑。第四板块“万事繁荣”则展望农耕文明的未来,布置3组作品。完整游览园区约需两个小时。
站在高处眺望,赭黄色的土崖以千万年不变的姿态绵延起伏,而那些静默矗立的雕塑——无论是青铜的深沉还是钢铁的冷峻,竟都奇妙地融入了这片天地独有的色调谱系之中。“它们不是被安放于此,而是像从这片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带着大地的记忆与呼吸。”一位游客赞叹道。雕塑的轮廓在阳光下与土崖的剪影交错重叠,仿佛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的无声对话,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前所未有的壮阔图景——既是天地的塑造,也是人文的雕琢,浑然一体,苍茫如史诗。
万荣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以黄河文化为脉,将雕塑艺术融于土崖地貌,打造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博览园,构建了一个公共艺术空间,不仅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载体,更搭建起一个面向青少年开放的历史文化与美育研学的平台。
(本报记者 赵卓菁)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