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景区赏菊游玩 李浩/摄 制图/首席编辑 杨芳芳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特约观察员 樊文雪
深秋渐浓时,菊香氤氲的古都开封正迎来热闹时节。
近日,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启幕。从1983年首届菊花花会到如今的国家级文化节,连续举办43届的开封菊花文化节为城市带来了什么?怎样实现颜值与产值兼得?
菊香浸润,一城“宋韵”甲天下
菊花并非开封独有,然开封菊花何以“甲天下”?答案藏在一城“宋韵”里。
10月29日,又逢重阳佳节,在开封菊花文化节主会场龙亭公园内,龙亭大殿人气爆棚。游客登顶后凭栏远眺,整座开封城尽收眼底,仿佛一幅立体的“宋式菊韵图”。
展区内设有多个城市的菊艺展台,菊花与各省市特色文化巧妙搭配,让游客仿佛穿越空间,在一步一景间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上海展台将民国上海滩风格的房间装饰与菊花相融,还原老上海风情;杭州展台则把菊花点缀在雷峰塔、断桥植物造型上,尽显江南韵味;北京展台的“穆桂英点秋”,用菊花与绿植搭建出穆桂英的飒爽形象,将宋韵菊艺精髓与现代花坛工艺完美结合。
先看消费活力。每年菊花文化节,开封市都是一片菊花的海洋,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来汴赏菊。2024年开封菊花文化节期间,来汴游客超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酒店、景区天天爆满,各种宋装汉服畅游汴梁古城,抖音、快手短视频刷爆网络。
菊花文化节的持续举办激活了开封菊花全产业链的潜力。开封现有菊花种植面积5518亩,年产值超1.5亿元,品种逾2300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已形成观赏、饮用、食用及文创四大产品门类的完整体系。依托菊花文化节平台,开封菊花更实现了从单一盆栽销售向多元业态的跨越,完成了从“卖花”到“卖技术”的升级。
菊花文化节还是开封市开放招商的重要平台。2024年的菊花文化节期间同步举办了招商引资相关活动,会上共签约49个项目,总投资303.3亿元,较1994年菊会30亿元的签约投资额增长超9倍。
繁荣背后,服务与产业“难题待解”
繁荣的开封菊花文化节,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景区接待服务的“堵点”突出。主会场龙亭公园,在菊展旺季,特别是周末与节假日,大量游客聚集在门口形成拥堵;天波杨府等周边景区,部分游客反复咨询、无序排队,既浪费时间,也降低了整体游览体验感;景区内部分公共卫生间卫生状况堪忧。
品牌效应向产业规模转化不足。在产业规模上,开封菊花种植面积5518亩、年产值超1.5亿元,与麻城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值超50亿元,盐城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相比,规模效应还存在差距,且开封以观赏菊为主,药用、食用菊开发滞后,导致产值规模受限。
季节性依赖也会制约产业发展。菊花产业的季节性特征明显,观赏期集中在10—11月,温室培育虽可延长花期但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菊展期间,核心景区客流饱和,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关联产业迎来消费高峰;但花期一过,菊花相关的种植、销售、文旅产业便遭遇“降温”。
菊花突围,从“流量吸引”到“体验与产业双升级”
要破解开封菊花产业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全面提升菊花经济的价值与产值。
一是深耕精深加工,推动产品价值升级。政府可设立菊花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引进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菊花在食用与药用等领域开发的技术攻关。此外,将菊花与汴绣、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结合,摆脱低端和同质化产品竞争。
二是拓展“菊花+”融合业态,破解季节性依赖。以菊花为核心要素,联动文旅、康养等产业,在菊艺插花、花茶制作等体验课程方面发力打造四季可持续的消费业态。
三是联动景区服务升级,放大产业链协同效应。将景区服务优化与产业链延伸相结合,以优质体验带动消费转化。针对核心景区的接待堵点,在增设检票通道、优化排队引导的同时,可在园内设置菊花产品体验区,摆放菊花茶试饮、菊花文创展示架,将等待时间转化为消费机会。亦可在景区内合理布局主题商店,集中展示深加工产品与文创周边而非景区常见的同质化文创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