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和“国庆”双节前夕,记者有幸在山西友人刘宇飞和李大为等同仁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下,同名家书画院、巾帼风采书画院多位老师前往临县汉高山采风。在驱车的路上,刘宇飞同仁如数家珍的介绍了这座汉高山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关于山名的来历,被历代地方史志认定,是后人为纪念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此斩杀蟒蛇并居留数日而得名。百度上对刘邦的解释为“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史称汉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汉高山”以此得名。刘宇飞同仁介绍,汉高山以高著称,海拔1740米,属于吕梁临县名山。山上有许多被称为“红心石”的岩石,其显著的特点,处处都有像蟒蛇头形状一样的脑袋探出来,它们以静制动的样子,仿佛正在积蓄腾空一跃的能量,来实现千年蟒龙行天下的愿望。传奇的内容更使记者一行感到惊奇,速盼一睹为快。
途中,弯道盘旋,满目秀色。远看,是雾气朦胧的黛峰,叠峦起伏。刘宇飞介绍说,这山外还有更远的山、峰外还有更远的峰,连绵百余里。我们驱车在妖娆的群山环抱之中、车子两边都是一眼望不见边的吕梁层峦叠嶂,而汉高山却孤峰独耸,如入云天柱,擎天巨木。到达山顶后,我们迎来了高祖寺兴智法师,他并热情介绍峰顶的多处景点。此刻,登高远眺,周边群峰倾伏,郁郁葱葱。东面,碧山屏嶂,苍翠掩映,蜿蜒不绝;西面,高坡降阶,峁梁相连,百川延绵,黄河隐约可见。
兴智法师首先介绍汉高山顶部大体呈梭形,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处30多米,窄处仅有数米,像一只横躺着的巨蟒。并相邀记者一行,先去探视有名的“蟒洞”和紫红色的双蟒头岩。当我们随着兴智法师顺着崖下的台阶来到观景台时,望着远处的蟒洞,仿佛听到了当年横卧于此的那条巨蟒发出的沉闷叹息。相传,在汉朝建立以前,山上住着一条千年修行未得正果的巨蟒,闻听当代的汉高祖攻打匈奴要路过此地,企求讨封。当刘邦看到蟒蛇摇头摆尾张着大口出现在面前时,吓得倒退。大蛇连忙说:“高祖皇帝您好!您说蛇大了变啥?”,“蛇大变蟒。”“那蟒大又变啥?”“小蟒变大蟒。”刘邦随口答道。大蛇心中本希望刘邦说蟒大变龙的,无奈、失望之余,大蛇张大嘴巴叹了口气。刘邦见大蛇张口,恐怕要伤害他,情急之下,手举宝剑,一剑就将蛇头砍了下来,飞溅出的蟒血染红了满山的石头……
兴智法师指着周围的赤红色的石头介绍,传说这些都是当年血染的山石。巨蟒的血,不仅染红了山上蟒洞周围的山石,而蟒血一直流到山下的大禹沟、安业沟,将这一带的石头全都染成红赫色……三位女画家刘德荣、崔陆香、赵桂英都惊奇的张大了嘴巴,不断的还向兴智法师询问着后来的结果——
兴智法师说,巨蟒多年后转世投胎,就是后来的王莽。王莽篡位就是对汉高祖当年一剑之仇的报复,从此汉室江山一分为二,即东汉和西汉。而光武帝刘秀出逃,也经神人指点在此山谋划收复汉室江山。此架笔直的山梁上,修葺一新的宏伟庙宇建筑等都是纪念当年汉高祖和光武帝在此传奇史迹。随着兴智法师从观景台回到大殿前,这里庙宇矗立,朱墙陡峭,斗拱勾角。琉璃滴翠,充沛着龙脊精神。此刻,风铃叮咚,梵音静心。山风吟唱,形成了汉高山独有的风景和气质,引得多位书画家纷纷留影纪念。
在走进高祖寺客堂的路上,兴智法师还兴致浓浓的介绍,这山上先后经过四次维修和筹建,不仅建有龙王庙,山神庙、土地庙,真武庙,文昌庙,姑姑庙,还有千佛殿,魁星楼,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所有的庙宇都经过重新修葺,焕然一新……为汉高山增加更加传奇的神秘色彩。刘宇飞同仁深情的表示,当你第一次站在汉高山上,浸润在“汉刘邦斩蟒蛇”的传说之中,会深切体会到近处沟壑纵横的地貌正延续着演绎了千万年的山水相依故事。山在水中流动,水把大山的寄托带向远方,也把汉高山推上历史的舞台,让这座名山充分展示汉朝400多年煌煌大业的骄傲。现如今那些蟒头状的红心石,仿佛还在彰显着当年汉高祖挥剑斩蟒蛇的传奇雄风和引吭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分表达了他气宇不凡,胸廓宏大,维护天下一统的豪情壮志。
怪不得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汉高帝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谒拜汉高山高祖寺后,记者也深深的感觉到这座山、这寺庙,也将成为三晋大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三观合一”最厉害的又一个景点。
祝福你:三晋大地的——汉高山!
作者为中央电视总台中学生栏目首席记者、总顾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