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腊是我近年来去的欧洲国家里对中国最友好的
说实话,黄皮肤黑眼睛的我们在欧洲很多国家旅行,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异样,倒也不见得是歧视,但冷淡总是难免的。

而这次的希腊之旅算是刷新了我的这一认知。
要不是我被偷了50欧元,我就要给这个国家五星好评了。
希腊人对中国的友好从一下飞机就开始了。
在从机场到市区的大巴上,一个大爷主动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随后地铁上就有人给老妈让座。第一天在一家餐厅吃饭,老板娘非常热情,会讲几句中文,知道我们来自China,买单时还送了甜品。

送的餐后甜品
随后在参观一个小教堂里,一个老大爷主动过来讲解,虽然英文不是很好,但努力的想告诉我们他所知道的。接着还带我们去了楼下内部使用的卫生间,楼梯狭长、七拐八绕、昏暗无比,要不是有他领路,根本不可能找到。

而这一切,他们别无所图,只是单纯的友好。
第二天在当地菜市场上,跟一个小哥买鸡蛋刷卡失败,店主非要免费送,虽然钱不多,体现出来的善意和友好在欧洲其他国家都是非常罕见的。

当地露天市场
虽然每年都旅行去很多国家和城市,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这种意外的令人暖洋洋的美好体验。
而上次能感受到这种对于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还是在10多年前的伊朗,属于中东也不是欧洲国家。
anyway,哪怕就是为了这份友好,希腊都值得一去。
更何况,希腊还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迹。
2、如有来生,我愿做雅典的一只猫
在爱琴海的阳光下,希腊的猫真是幸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无论是在雅典卫城脚下,还是在纳夫普利翁的沿海步道,总能看到许多自在游走的猫。

说是野猫,却更像是散养的家猫,三三两两,黄的白的花的,个个圆润饱满,毛色干净,性情亲人,丝毫没有寻常流浪猫该有的警惕。
只要招一招手,它们便踱步而来,任人抚摸。一旦有人靠近,它们甚至会主动贴近,毫无边界感地轻蹭你的裤脚。

希腊人对猫格外温柔、友善,满含善意。无论是老爷爷还是年轻男女,见到猫时脸上都写满了柔情。路边、居民区、旅游景点,只要留心,常能看到地上摆着一个个小盘小盆,盛着清水与食物——那都是当地人为猫咪们自发准备的。

你瞧,一位高个子、留着络腮胡的男人走过来了,从包里掏出些碎肉与面包,小心地放进餐盘。他蹲下身,轻轻呼唤,十几只猫便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
他满足地看着,嘴角上扬。刺眼的阳光落在他浓密的胡须上,微微颤动。这一幕温暖得让人心头一颤。

我想,若是一个国家的人对小动物都能如此善待,对待人也一定不会冷漠。
其实不止希腊,土耳其、摩洛哥、克罗地亚、埃及,也处处是猫的身影,人们普遍对猫格外友好。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菲斯老城的曲折巷弄、斯普利特的Marjan山顶、开罗的老市集——我都遇见过许多猫。

但唯独希腊的猫,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容、恬淡、亲昵。它们骄傲,它们慵懒,它们徜徉,它们生活。
如若有来世,我愿生为雅典的一只猫。
3、从“黑暗料理”羊奶酪,到街角封神的Gyros
旅行中,吃住行玩四大样,吃列首位,足见其重要,却又最容易被忽略。
许多人觉得,旅行重在“玩”,吃什么无所谓。但于我而言,“吃”与“玩”从来并列——品尝地道风味,本身就是一场深入的旅行。

味道合不合口在其次,那份体验未知、感受异域文化的惊喜,才是核心。
那么,问题来了:希腊有什么好吃的?
如果你曾踏足中东,便不会感到陌生。尤其希腊和土耳其,隔海相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同属于罗马、拜占庭与奥斯曼帝国,饮食文化早已水乳交融。
广义上讲,它们都属于大名鼎鼎的“地中海饮食”。
享誉世界的希腊沙拉便是代表。
硕大的番茄块、厚切的黄瓜片,拌上青椒丝、红洋葱圈和深紫色的卡拉马塔橄榄,最标志性的,是顶上那一大块方正洁白的菲达羊奶酪Feta。最后淋上初榨橄榄油和红酒醋,一道国菜便告完成。

健康是真健康,但那风味十足的羊奶酪,却是一道“风味壁垒”。老妈尝了一口,险些吐出来。我拧着眉头努力吃下几小块,实在是无福消受。
最后为了不浪费这“珍贵”的食材(十几欧呢!),打包回民宿煎了吃,无奈羊奶味依旧难以接纳。
希腊的蔬菜种类似乎不多,常见无非番茄、生菜、黄瓜、洋葱。
后来我们改点凯撒沙拉,倒是顺口多了。
唯有一次在雅典中央市场的老店里,吃到一盘柔嫩清炒的绿叶菜,颇有中式风味,让我念念不忘,可惜至今不知其名。

最多的还是大饼卷肉。这种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吃食,好吃不贵,一般3-5欧一个,远胜洋快餐。
希腊叫Gyros,一串串猪肉或鸡肉在炙烤网上,冒着诱人的油光,被裹进温热的皮塔饼里,再加入生洋葱、西红柿、炸得金黄的薯条,最后淋上浓郁的酱汁。
烤肉咸香,洋葱辛辣解腻,薯条绵软酥脆,饼泛着麦香。一口下去,味蕾苏醒,迎来了狂欢。坐在希腊街角的灿烂阳光下,这一刻感到了旅途的圆满。

类似的吃食在土耳其叫 Döner Kebab,整个中东地区都很流行,多用牛羊肉。大师傅从旋转烤炉的一卷肉里一片片旋下来,然后夹在饼里或配米饭。
若想体验更纯粹的烤肉串,则可以点 Souvlaki,感觉就像在国内“撸串”,只是调味略有不同。大口吃肉,畅快淋漓。

在众多的主菜里,个人偏爱穆萨卡Moussaka。
类似西餐中的千层面,不过材料不同,由多层土豆、烤茄子、肉酱和奶酪碎堆叠而成,顶上覆一层香浓的奶酪白酱。口感丰富,非常美味,只是吃多了略感腻口,热量爆棚,但无疑是希腊必体验的美食之一。

当然,这东西也不是希腊的专属,土耳其也有,只不过食材和搭配略有差异。
对了,还有正宗希腊酸奶不容错过。口感之醇厚浓稠,与在瑞典吃到的颇为相似,奶香纯粹。
总而言之,希腊美食在欧洲版图里,算是与我们的“中国胃”相对亲近的,比纯粹的“白人饭”友好得多。

雅典海鲜市场,物美价廉
当然,若实在思念家乡味道,也能找到不少地道的中餐馆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