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风景·天乐城夜景
聞鍾記郵(5474)川黔古道的要冲
桐梓段老师9月24日寄给我一枚明信片,加盖了“西门”的邮戳。看着邮戳上的西门,到想起一个姓氏了,这就是“西门”,是一个复姓。这个姓氏起源于姬姓和姜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但如今不足千人。古往今来西门出过一心为公为民的西门豹,也出过为富不仁的西门庆,如今更多的只是一种方位而已。因为熟悉中国城建规制的都知道,过去的城市都是有城墙的,通常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大的城市要超过4座城门,就像北京就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格局,当然一般的城市不能跟国都相比。
桐梓在在黔北娄山关下,一座承载历史记忆小城,自秦汉时期便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与文化驿站。而西门,作为桐梓古城历史最为悠久、功能最为核心的门户之一,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既见证了古城的兴衰更迭,也承载了地域的文化基因,如今更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着新的生机。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边界,更是桐梓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地标,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桐梓自古便是“川黔锁钥”,而西门的兴起与发展,始终与这条古道的兴衰紧密相连。
据《桐梓县志》考证,西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最初为土城城门,后经成化、嘉靖年间两次大规模修缮,改为石砌城门,正式定名“威远门”,取“威震远方、屏障黔北”之意。明代以来,川黔古道成为西南地区商贸往来、军事戍边的核心通道,西门作为桐梓古城面向四川的重要出口,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城门高逾三丈,宽丈余,墙体以青石垒砌,城门为实木外包铁皮,设有千斤闸,兼具防御与通行功能。城门内侧设有戍楼、兵房,外侧则挖有护城河,与古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屏障。
进入新的时代,桐梓县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对西门区域进行了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实现了古城文脉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在文物保护方面,县政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对西门主城门、部分古城墙及周边明清建筑进行了修缮加固,恢复了城门匾额、戍楼等历史元素,使西门的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将西门区域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严禁破坏性开发,确保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作为桐梓老城西门片区的邮政符号,邮戳见证了从传统书信往来向现代邮政服务的转型,也亲历了“黔货出山”从肩挑背扛到物流通达的变迁。在集邮领域,这枚承载特定地域记忆的邮政日戳,已成为研究地方邮政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加盖在邮件上的每一个印记,都在书写着桐梓与外界的联结史。如今,这枚邮戳更成为特色农产品普资片的“文化印章”,让每一张卡片都兼具流通功能与收藏价值。
“黔邮乡情”与特色农产品普资片的联动,本质上是邮政系统赋能乡村振兴的系统实践,构建起“文化铸魂、平台筑基、载体赋能”的发展生态。在这一生态中,邮局是历史传承的纽带,见证着桐梓农业从自给自足到品牌化发展的变迁。“黔邮乡情”是市场连接的桥梁,打通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特色普资片则是价值传播的媒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
一枚邮戳的印记到一个平台的崛起,再到一组普资片的传播,桐梓邮政用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征程中,这种“文化+产业+服务”的融合模式,不仅为桐梓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更为全国山区县依托邮政资源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西门邮戳的油墨会逐渐风干,但它所见证的邮政助农故事,终将在黔北大地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
桐梓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城门户,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黔北大地。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更是未来的引领者。在桐梓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邮政将继续承载着城市的文化根脉,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成为桐梓一张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向世人展现古城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邮戳上的西门,不仅仅是桐梓的西门,更是西南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共生的典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缩影。
每每收到段老师的邮件,总忘不了2019年都已经到了娄山关下,却因为遇上大堵车,错失了一次去桐梓拜访段老师的机会,期待能有机会再上娄山关,一定去桐梓。再次感谢老段先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