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繁忙的潭门渔港尽头,静静伫立着一座具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寓意的白色建筑,这里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自2018年4月正式开放以来,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已成为守护南海记忆、传承海洋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中外游客了解中国南海故事、海洋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一馆立南海:地理位置蕴含的深意
“从地图上看,我们馆正处在南海航线的关键节点,外面这条河就是一个入海口。”站在连接博物馆南北区域的观海长廊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指着长廊外陈列着华光礁Ⅰ号复原船的河道说,“河道里的红树林是我们建馆的时候就有的,为了不破坏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我们特意分了南北两个区,用连廊连接,南区主要做基本陈列展示,北区主要是临时展览和其他功能区域。”
南海博物馆所在的潭门镇是中国南海渔民世代耕海的“大本营”,这里的渔民数百年来靠着“更路簿”,在南海诸岛间航行。博物馆落户于此,既是对渔民历史贡献的致敬,又让文物与它的“出生地”保持了地理与文化上的紧密联结。“很多出水文物,比如华光礁Ⅰ号沉船上的瓷器,当年很可能从福建出发,途经这里,如今回到这里展出,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旅程。”辛礼学感慨道。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博物馆成为“活的海防教育基地”。在“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展厅,通过VR技术,观众能360°全景“登上”三沙岛礁,直观感受南海岛礁的壮美与辽阔。符史宝曾经是一名军人,退役后来到博物馆工作,负责文物与观众的安全保卫,他对记者说,这些影像让他想起了驻守边陲的日子。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陈小冰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南海的地理与历史,增强守护蓝色国土的意识。”每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博物馆都会迎来很多观众。辛礼学指着展厅内的文物介绍:“当观众看到深海考古成果、古代沉船中的文物时,他们能直观感受到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这比任何文字介绍都更具说服力。”
文物会说话:从出水文物读懂南海文明
走进“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展厅,深蓝色场景令人仿佛置身海底发掘现场:厚厚的沙床上,华光礁Ⅰ号沉船船板若隐若现,装载的瓷器整齐地排列着,仿佛正待打捞;四周的幕布上投射出不同角度下船体的剖面图,向观众呈现出它原有的样貌。1996年,潭门渔民在西沙华光礁作业时,意外发现了这艘沉船。2007年至2008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正式发掘,出水文物近万件,以陶瓷器为大宗。如今,在展厅的玻璃展柜里,这些历经海水浸泡的瓷器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景德镇窑青白釉碗、德化窑青白釉花口瓶、晋江磁灶窑酱黑釉四系罐……每一件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瓷器大多是福建、江西等地民窑的产品,当年是作为外销商品运往东南亚的,如今它们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辛礼学说道。
2022年,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的发现,让博物馆的“深海叙事”再添重磅内容。在“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展厅,入口处地面上投射的“-1003米”“-1483米”“-1527米”三组数字,直观呈现了中国考古向深海突破的辉煌历程。“这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文物数量巨大,保存完好。”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郑睿瑜指着展柜里的“丙寅年造”款红绿彩碗说,“根据‘丙寅年’推算,这是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的瓷器,这件文物为判定沉船年代提供了关键依据。”展览中,13件(套)珐华彩瓷器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瓷器色彩斑斓,纹样精美,其中一件珐华孔雀绿釉莲池纹梅瓶,被设计为文创体验项目内容。“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DIY沥粉手绘梅瓶,孩子们在涂色的过程中,也了解了珐华器的工艺与纹饰特点。”陈小冰介绍道。
在文创区,记者被一组精美的文创饰品吸引,副馆长柯伟笑着介绍:“这是我们将从珐华彩瓷器中提取的文物元素,配合珍珠、贝母等海洋元素,结合珐琅工艺,加以融合创作出的一组‘南海奇珍系列首饰’,包含发夹、耳饰、项链、胸针等,非常受欢迎。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感受文物的魅力,体会生活的美好。”
薪火永相传:文博人守护南海的赤子之心
“刚来海南时,我与同事们每天都工作到深夜,8个月没休息过一天。”回忆起2017年筹备开馆的过程,辛礼学的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段日子,他带领博物馆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步入正轨。如今,馆里的年轻人大多能独当一面,南海博物馆也成为海南全省文博人才重要培养和输出地之一。“我的同事们,现在有的已经是海南省博的馆领导,有的进入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还有支援三亚新馆建设的……看到他们成长,我比自己取得成绩还开心!”辛礼学骄傲地说。为了解决文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辛礼学还牵头成立了“候鸟人才工作站”,每年冬天,南海博物馆会邀请来琼文博系统老专家到馆里来,给工作人员做讲座。辛礼学说:“这些老专家就像‘及时雨’,为海南文博事业提供了丰富滋养,他们的鼓励和认可,也坚定了我们守护好这些文物的决心。”
如今,博物馆的二期工程正在筹备中。“二期建成后,博物馆规模进一步扩大,我们将重点推进文物研究展览、国际交流合作、水下文物保护等方面工作,全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辛礼学的眼里充满期待,“社会各界都对二期建设工程给予大量关注和支持,高速公路与博物馆间的交通路网也在建设规划中,届时将彻底解决游客到馆难、停车难的问题,让更多人能走进博物馆,了解南海的历史与文化。”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博物馆的观海长廊上,远处的潭门渔港灯火渐起。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正像一座文化灯塔,在南海之滨闪耀着光芒,而守护它的文博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让南海的记忆得以延续,让海洋的文明薪火相传。
采写:张 硕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