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泉城景如画,少年同行话交融。11月4日,临夏和武隆青少年研学交流进入实地探访环节,两地学子以一场充实的济南Citywalk,携手穿行于泉水灵韵与历史长河之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行走中扎根生长,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者、践行者。
清晨的阳光洒满泉城,研学团队于8时准时集结,开启“泉员加速”研学之旅。第一站抵达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趵突泉内三股清泉奔涌不息,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临夏学子杨文涛蹲在观澜亭边,指尖轻触沁凉的泉水:“课本里的‘趵突腾空’就在眼前,连空气里都带着湿润的文化气息。”时值第46届趵突泉金秋菊展正在火热进行,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日里竞相绽放,泉水的灵动与菊花的清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
移步大明湖,金秋的湖水波光粼粼,绯红、明黄的树叶倒映水中,宛如流动的油画。来自临夏永靖中学的王琪与武隆的同伴并肩漫步湖畔,不时停下记录掠过水面的水鸟:“这里的生态太美了,课本上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大家沿着环湖步道前行,在铁公祠前驻足品读“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著名的楹联,在超然楼旁分享拍照,欢声笑语洒在湖光山色间。
午后的山东博物馆内,文物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者”。在讲解员引导下,学子们聚焦龙山文化的“黑科技”——蛋壳黑陶杯,仔细观察它精密的工艺,聆听它所见证的文明起源故事;在鲁国大玉璧前,感受战国时期的鲁地“重礼崇玉”的文化传统。“这些文物就像纽带,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汇聚成长河的。”临夏学子孔皓轩在笔记本上仔细绘制文物草图,与一同研学的伙伴交换观察心得。现场不时响起“这个纹饰和我们家乡的彩陶很像”“原来古代就有这么精妙的工艺”等惊叹,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深化。
傍晚时分,满载收获的学子们乘车返程。武隆学子李紫菡在日记中写道:“济南的泉、湖和文物都在诉说故事,更珍贵的是和各地小伙伴们一起探索的美好时光。”据了解,本次研学交流活动还将继续走进曲阜三孔、泰山等文化地标,让各族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持续深化交往交融。
从泉水潺潺到文物默然,这场Citywalk不仅让临夏、武隆的青少年们领略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朝夕相伴中编织起紧密的友谊纽带。正如学子们在分享中所说,每一次共同观察、每一次交流探讨,都是“石榴籽”紧紧相拥的生动注脚,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愈发牢固。(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然 摄影:王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