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行天下(大运河系列•淮安漕运博物馆)

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
大运河是一部百科全书,这部书以水为纲,包罗万象,就其运作管理而言,既有结构复杂的官方漕政体系,也有等级森严的民间组织架构,这个民间团体依托漕运,以互帮互助为初心,以师徒传承为纽带,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终于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庞大组织—漕帮。鼎盛时期的漕帮控制着漕运的各个环节,从运输到搬运,从码头到仓库,从贸易到经营,他们和官府既合作又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与漕运相关的经济活动。当晚清的漕运制度崩溃后,漕帮便转化为青帮,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开辟新天地,他们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参与走私、贩毒、青楼、博彩等经济活动,甚至押宝政治,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民间帮派。

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

忠义千秋(漕运博物馆)
淮安漕运博物馆里有一组漕帮收徒入会的实景雕塑,一位新人在旧人引荐下向祖师的排位行叩拜之礼,须髯长者一旁端坐,堂上横匾“忠义千秋”。新人布衣粗服,老人目光炯炯,没有歃血的场景,相较于其他帮派的入会,漕帮入会凭添了几分亲切和随意,显示了师徒之间感情至上的原则。在漕帮的法规中,一旦加入,不论何姓,不论何辈,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一日为徒终身为徒。

收徒入会(漕运博物馆)

炯炯有神(漕运博物馆)
漕帮缘起于漕运,漕船在运河上航行,为降低风险,一般都会结队成帮。漕粮的运输需有军人押送,明清的漕运制度多为甲帮和劳役相结合,一般以二十艘为队,漕军设总运一人,下辖二十运卒各押一船,参与的船只五船为一甲,船老大也是帮长,总运一声令下,军民合作的漕船开帮,首尾相接,鱼贯而行。

漕运(漕运博物馆)
船工长时间在运河上奔波,必须团结合作、相互照顾,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个松散的团体,这些小团体地域性强,规模不大。漕运并没有继承制,再加上活累、钱少、受气的工作性质,船工的流动性很大。明晚期曾雇佣无地流民充当水手,但风险也随之而来,在闯王“不纳粮”的号召下,漕粮往往会不知所踪。

漕运(漕运博物馆)
漕帮突然在清初崛起,雍正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雍正继位后实行“摊丁入亩”的土地政策,人头税一停,导致人口爆炸式增长,雍正朝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享受人口红利的是他的儿子乾隆皇帝。面对漕运的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雍正着手整顿,在大运河沿途各省张榜招贤,在杭州有三位道中之人上前揭榜,他们是翁岩、钱坚和潘清,揭榜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利用他们的洪门背景,组织船工,包揽漕运,就是大包干。

清江浦(淮安运河博物馆)
洪门可是反清复明的地下组织,让他们掌握漕运是足以让清王朝致命的。雍正艺高人胆大,借力打力,让潘清等人在漕政之都淮安开展活动,并受漕运总督的节制,有了政府的支持,包干责任制顺利开展。漕帮诞生于清江浦,也叫安清帮,最后简化为青帮。

淮安运河博物馆
漕帮定帮规、全礼节,尊明代罗祖为祖师爷(据说翁、钱、潘是罗祖的徒孙),以“清静道德”等二十四字排辈分,结成一个极其稳固的地下组织,因为垄断了大运河的漕运,漕帮风生水起,能控制漕运的各个环节,由经济组织向社会组织演变。当漕运衰落后,漕帮转为青帮,和洪门不同,他们并没有在反清复明上多做文章,更多的时候是和权力合作,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了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大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呼风唤雨,盛极一时。

中国漕运博物馆(淮安)
洪门积极于时代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鉴湖女侠等都曾是洪门中人,当反清的使命完成后,复明就毫无意义了。洪门因其总堂“致公堂”而演变为致公党,成为参政议政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三大亨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人收山,有人远遁,有人投靠。1949年,青帮彻底退出了中国大陆的历史舞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