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杨元崇
从苗寨银器的叮当声到碳汇林的沙沙响,湘西大地正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这里,山水被赋予新内涵,非遗技艺变身沉浸式体验,百年古寨成为生态实验室,锰矿废墟化作绿色银行。文旅收入五年增长77%,碳排放强度下降15.7%,50万群众端起“生态饭碗”。
文旅出圈
——“神秘湘西”的融合答卷
走进凤凰古城的非遗工坊,清脆的银器敲打声此起彼伏。韩国游客金秀贤正跟随银匠学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正是湘西州“非遗+旅游”的生动场景。湘西州立足资源禀赋,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6204.2万人次,较2020年增长47.5%,游客总花费达691.3亿元,较2020年增长77.8%,年均增速分别达10.2%和15.5%。
湘西文旅“活色生香”。端午期间,沱江赛龙舟、芙蓉镇茅古斯舞等15项非遗展演吸引百万游客。依托389项(30项国家级、111项省级、248项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出“非遗研学路线”预订量同比翻番。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融合33项苗族元素,成为活态传承的典范;“梦之旅·神秘湘西”在西班牙演出时,被外媒誉为“流动的文化史诗”。“我们不再满足于让游客‘看风景’,更要让他们‘品文化’。”湘西州副州长马碧介绍,全州81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数量居全省第一。
业态创新打造多元体验。沱江夜游光影秀将千年吊脚楼变成巨幅画卷,“苗服+银饰”变装剧本游成为社交平台爆款。智慧服务同步提升——景区双语标识全覆盖,《德夯幻境》5D剧场上座率达95%,里耶秦简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日游非遗、夜赏光影”的模式,使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从2.1天延长至3.4天。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6000家经营主体带动50万人增收,十八洞苗绣工坊户均年增收2万元,“村厨村艺”活动使村落旅游收入增长3.5倍。交通网络同步完善,湘西边城机场通航两年多,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航线网络覆盖15个国内主要城市。张吉怀高铁让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可实现“早饮广式早茶,午游沱江画廊”。全域“四好农村路”将3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寨串珠成链,构建起“快进慢游”新格局。
文化为魂、创新为翼。凤凰古城入选“入境游客最喜爱的十大名城古镇”,吉首、凤凰、永顺三县市跻身全国旅游百强县。
点绿成金
——生态经济铺就湘西新路
金秋时节,花垣十八洞村的碳汇展厅内,香港游客黄女士正扫码认购“湘林碳票”。“10元认购100千克碳排量,既环保又助农!”展厅外,565公顷碳汇林年吸收二氧化碳约4万吨,预计创收300万元。曾经的“卖炭翁”隆继保如今成为“卖碳郎”:“守护山林比砍树烧炭收入更高。”依托碳汇林开发的十八洞山泉水年产值达1500万元。
湘西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空气质量连续七年达标,39个断面水质100%优良,森林覆盖率达60%。“锰三角”矿区林木覆盖率提升至86%,实现绿色转身。沅江、酉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GDP单位能耗五年下降15.7%。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制度创新。湘西州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区的立法优势,出台全国首部县域矿山修复法规《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建成330万吨尾渣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同时,率先推行“湘林碳票”制度,发放全省首笔碳汇质押贷款,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出新路径。
如今的湘西,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农业特色富民产业面积达400多万亩,建成全国优质富硒猕猴桃、百合、烟叶基地和全国重要茶叶基地,带动数十万农户户均增收;凤凰古城沱江、猛洞河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美丽河湖”,凤凰县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八洞村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制度创新筑牢生态屏障。湘西州构建党政同责的“大环保”格局,提前完成氨氮化物等减排任务,连续两年获评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优秀。
如今的湘西,既有武陵山脉的苍翠底色,更有生态经济的亮色成色。
民生提质
——“幸福湘西”的温暖答卷
“以前看大病要跑长沙,现在州医院就有湘雅专家坐诊!”保靖县村民张桂花在州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感慨。这变化源于湘西州与湘雅三医院等建立的医疗帮扶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从教育医疗到就业创业,从“一老一小”到弱势群体,湘西州用一个个暖心数据勾勒出民生改善的温暖曲线。
五年来,湘西州将72%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累计兴办省定、州定民生实事131件257项。全州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33万人,社保基金累计支出85.2亿元。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0元,位居全省前列。
教育医疗提质显著。318.9亿元教育投入带来学校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连续4年大幅跃升。建成“精州、强县、实乡、稳村”四级医疗卫生体系,1480个村卫生室实现医保报销,群众“家门口看病”比例达89%。人均预期寿命比2020年提高1.3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通过发放15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开展14.5万人次技能培训,湘西州带动近5万人就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75万人规模。城镇新增就业11.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特殊群体保障有力。建成覆盖90.7%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和63.8%农村的互助养老设施,建立特殊老人关爱探访机制。困境儿童保障“湘西慈爱园模式”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安全防线更加牢固。成功应对多次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三中心合一”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被广泛推广,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涌现出黄剑、宋欢、周秀坤“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如今的湘西,正用民生“温度”标注着幸福新高度。
湘西用五年时间证明:守得住绿水青山,就等得来金山银山。这片土地正铺就一条既留住传统根脉、又联通现代发展的特色之路,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来源:华声在线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