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G334文旅大通道的底色。桦甸牡丹岭是东北抗联英雄魏拯民殉国地,古树刚劲挺拔,守护烈士英灵。
车轮滚动,行驶在G334吉林段。这条路,远不止是地图上一条连接城镇的线条,更涌动着从未干涸的红色血脉。
第一站,是这条血脉上一个强劲有力的“心脏”——位于磐石市境内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
驶入磐石,血脉的源头与勃发
刚下G334,转入通往红石砬子的山路,空气中便仿佛弥漫着历史的气息。在山脚下的八家沟遗址区,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忠实,没有给记者看泛黄的照片,而是直接带大家走进了一段“活的历史”。
“我们脚下的,不是普通的山沟,而是一座功能完备的‘地上城市’。”王忠实说道,“这里是指挥部,那边是生活区,更远处是战斗工事。G334沿线散落的这些遗址,当年就是这样一套完整的生命系统。”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仿佛看到杨靖宇将军缔造的东北抗联第一军,不仅在此战斗,更在此生活、生产,将革命的根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王忠实接着说:“过去,这些故事藏在史料里,散落在民间。如今,G334就像一条主动脉,把这些分散的‘历史细胞’——总共3300多处遗迹——重新串联、激活。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条路不仅是畅通的交通线,更成为一条可以触摸的历史长廊。”
记者了解到,磐石市依托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与展示系列工程,一期项目完成八家沟区域14处考古遗迹回填保护、本体归安,同步建成土石路、主题广场、保护棚等设施30余项,实现“从保护到展示”的延伸。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姚家沟区域2处地窨子、2处木刻楞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打造1处营训场景展示区,铺设1880米展示环线道路,配套169个沿线解说标识与导览设施,让游客更直观感受抗联历史。
烟筒山下的丰碑,红星轧钢厂的蜕变与新生
带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给予的震撼,我们乘车前往烟筒山镇。在这里,“红色血脉”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在奔流——它从战火纷飞的密营,流入了机器轰鸣的工业厂房。
红星轧钢厂(914三线小镇工业园区)就坐落在烟筒山镇的红星街。与山林间的静谧截然不同,这里矗立的是高大的厂房、细长的烟囱和穿梭的运输车辆,空气中弥漫着略带炽热气息的“金属味”与工业机油的味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工业史诗。
“我们脚下,是另一种形式的‘根据地’。”磐石钢管公司文旅部副部长王雅男指向身后如同钢铁巨兽般的设备,“20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号召,无数的工人、工程师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在这片抗联战士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用汗水和青春,建起了这座三线基地。”
王雅男带记者走进厂史馆。“这里展出的,不仅仅是钢管和机器。”她抚过一幅布满老照片的墙面,语气中充满敬意,“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当年,抗联将士们在这里‘保家卫国’;几十年后,三线建设者们在这里‘强国富民’。血脉中的忠诚、奉献与坚韧,是一脉相承的。”
在巨大的无缝钢管成品旁,她补充道:“如今,我们打造这个工业旅游景区,就是想让游客触摸到这段滚烫的岁月。你可以听到龙门吊的低沉轰响在讲述创业的故事,可以看到老厂房如何变身为艺术的展场(厂史馆)。G334把我们和红石砬子连接起来,共同诠释着从‘战斗堡垒’到‘工业脊梁’的完整红色叙事。”
穿行桦甸,血脉的坚韧与悲壮
带着从工业现场获得的新感悟,记者重新驶上G334,前往下一站——桦甸市牡丹岭。如果说红石砬子展现的是抗联集体的磅礴力量,红星轧钢厂彰显的是建设年代的集体奋斗,那么牡丹岭则诉说着个体生命的极致坚韧。
在牡丹岭的苍翠之中,桦甸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林振宇静立片刻,望向那条蜿蜒没入林荫深处的路径。“这是一条通往历史的隧道。”他语气沉静而庄重,“请沿着它,去感受一段用十四年烽火与一个炽热青春所铸就的时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等待着与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攀登的过程,是一次精神的朝圣。山路尽头,七处遗址静默地散落在苍松翠柏之间:两间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窝棚、一口清澈的取水井、三处隐蔽的警戒哨、一座空寂的浮土墓。林振宇在一棵被护栏精心围护的古树前停下,声音低沉:“这就是魏拯民将军牺牲后的埋骨处。将军就是在这里,重病咯血,依然指挥着千军万马。我们保护的不仅是遗址,更是一种信仰的证明——在最黑暗的绝境中,血脉如何延续。”
G334串联起的,是红石砬子的烽火硝烟,是红星轧钢厂的钢铁熔流,是牡丹岭上不屈的英魂。这条红色血脉,从救亡图存的革命岁月流淌进自力更生的建设年代,最终汇入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长河。
这条路,测量的不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精神的厚度。它让散落的遗址、沉寂的厂房连成不朽的史诗,让无声的山石和钢铁“开口说话”。它告诉我们,那腔曾支撑起一个民族不屈脊梁的热血从未冷却,它正随着每一位来访者的脚步,注入新时代的脉搏,在G334这条壮丽的通道上,生生不息,奔流向前。
来源:吉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