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建军路,半部盐城史。
电影院旧时光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建军中路的盐城电影院,浓缩着这座城市的文脉。这所1956年建成、藏着几代“老盐城”记忆的老建筑,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借助建军路更新的东风,完成华丽转身:通过构筑叙事场景、策划精品栏目、搭建互动平台,着力实现历史肌理活化、市井烟火升温、时尚气质培育的立体化传播,告别了单一放映功能,新增人文书店、咖啡屋、文创市集、亲子互动区、小型艺术展厅等多功能场所。如今,年轻人来此打卡拍照,家庭客户参与文化活动,这里成了盐城人日常文化生活的新落点,城市文化基因也在这里生动赓续,让建军路街区的文化厚度、民生温度、发展热度,在这里绽放异彩。
郭沫若题字
开启岁月光影序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盐城作为革命老区,物资供给紧张,精神文化设施更显单薄。为给盐城市民建一座像样的文化阵地,1954年,政府决定筹建盐城电影院,选址敲定在建军路核心地段。工程推进得很顺利,可“影院名字该请谁题写”,却让筹建团队犯了难: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是盐城人对文化生活的盼头,得配得上这座城市的分量。
“要不,试试给郭沫若先生写封信?”当时在盐城专区文化部门工作的朱玉同,突然冒出这个想法。他心里清楚,郭沫若与盐城有特殊渊源——深受盐城人民尊敬的方强烈士,生前与郭沫若既是革命战友,私交亦十分深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朱玉同铺开信纸,笔尖蘸满诚意:“盐城是革命老区,物质条件有限,群众文化娱乐场地简陋。为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政府正兴建电影院,恳请先生为‘盐城电影院’题字。”
信寄出去后,筹建团队既期盼又紧张。那时候通信远不如现在方便,盐城到北京的信件要走很久。大家私下嘀咕,说不定要“石沉大海”了。可没承想,才过半个月,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就送到了朱玉同手上。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张字条,“盐城电影院”五个字竖排书写,笔锋舒展又有力,左下角的“郭沫若”落款,格外醒目。
2022年,本报记者曾为题字往事,专程采访朱玉同的儿子、老电影人朱明生。提起父亲生前的这段经历,老人难掩激动:“以前总有人传,说这字是从郭沫若先生旧信里剪下来的,还有人说先生不愿写,这些都是没根据的。”在他和老同事心里,郭老提笔题字,正是对盐阜老区文化事业最实在、最暖心的鼓励与支持。
1956年,盐城电影院终于落成。青砖黑瓦的平房透着朴素大方,正门位置是四柱支撑的凸出厅棚,郭沫若先生的题字挂在正门上方,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惹眼。盐城电影院建筑面积869平方米,设座位826个。据“老盐城”凌琪回忆,影院开业当天,首映的是根据巴金名著改编的故事片《春》和《秋》,闻讯而来的市民扶老携幼,购票队伍从门口一直排到街角。20世纪60年代后,一批优秀电影如《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甲午风云》等相继播放。那个满是光影与欢笑的岁月,直到现在,还被老辈人时不时挂在嘴边。
曾经,人们手持票根,带上家人,约上好友,满心期待地走进影院……如今,那些静静陈列的老票根、泛黄报刊与黑白照片,如同一枚枚“时光胶囊”,封存着往日的烟火与浪漫,成为建军路文化图卷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焕新改造
延续影院时代脉络
盐城电影院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20世纪90年代初,她迎来一轮改造升级:二楼10扇木质旧窗被换成5扇深褐色铝合金玻璃窗,门楣上“盐城电影院”五个字也镀成金色,又亮眼又有辨识度;到了1996年,影院又进行场所整修与设备升级,观影体验再上台阶;一年后更凭借优质服务获评“全省电影放映先进单位”,成为当时盐城文化服务的标杆。
文化长廊
进入21世纪,数字院线浪潮席卷而来,这座陪伴几代人长大的老影院,渐渐没了往日的热闹。即便光环褪去,她依旧是盐城人心中的“情感坐标”,那些藏在银幕前的欢声笑语,那些散场后的街头闲谈,早已把光影流年刻进了城市文化记忆里。
转机出现在2022年。作为建军路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亭湖区启动老影院保护提升工程,这次改造有个“温柔的原则”:外立面尽量保留原貌,门楼的经典样式,甚至门楣上云纹图案,都照着1956年开业时的模样复刻,只在细节处修旧补新,传承古朴雅致的气质。而内部则彻底焕新重塑,从灯光到设施,从空间布局到功能分区,都朝着“时尚便捷”的方向升级,让老建筑攒着新活力。
这次更新后,盐城电影院也有了新身份:1956星剧场。“1956”是影院的开始年份,藏着对城市文化的延续;而“星”与“新”近音,既代表建筑新生,也寓意文化事业如星空般璀璨。正如建军路商业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所说:“变的是跟得上时代的功能,不变的是建筑外观,还有为市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初心。”
如今走进1956星剧场,搭配自然采光,让空间满是人文暖意;极简风格设计又透着现代感,开阔通透。硬件上,舞台音响、灯光、音控系统都达到专业演出标准,211个可伸缩座椅更是让空间灵活多变——排练、演出、演讲、品牌发布,不同需求都能满足。运营上,剧场策划了“春夏秋冬”四季主题演出季,话剧、悬疑剧、脱口秀、儿童剧轮番上演,搭配艺术公开课,让文化体验更丰富。
繁星书局
这里不只是剧场,更是一座复合型文化会客厅。繁星书局藏在通道边,书架上满是电影、建筑、文学类书籍,读书分享会、新书发布会常在这里举行;星品商店里,既有剧场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有精选的文创潮牌,成了年轻人必到“打卡点”;二楼的咖啡茶饮区引进上海新锐“咖啡魔方”品牌,阅读沙龙、交流活动不时开展,交织成新的文化风景。
专家讲座
这份用心,让1956星剧场收获了多方认可:2023年9月获评“江苏省示范小剧场”,10月又入选亭湖区“青年和人才发展型城市十大青年主题空间”。该剧场运营负责人刘长伟表示,他们想做的,是让老建筑“从源起处重构城市文化艺术新风潮”,用多元内容与优质服务,让这里成为盐城文化的“新坐标”,也让更多人在这里,遇见文化的新可能。
多元活力
点亮城市文化新光
1956星剧场的新活力,没有停留在建筑改造表面,而是凭借一场场有温度的活动,真正融进盐城人的日常。今年以来,这里既是高端文化讲堂,也是多元演出舞台,既有知识干货滋养,也有烟火气欢笑声,让文化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咖啡茶饮区
“建军路文化大讲堂”系列公益活动是2025年度建军路城市焕新重点文化工程之一,每月一场名家讲座,成了不少市民“精神充电”的固定选项。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娓娓道来,详细解读古代改朝换代的奥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诗词吟诵里带领听众品人生百态;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用新视角解读康乾盛世;河北大学资深教授韩田鹿则以《品味〈水浒〉》为题,细品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世间百态……专家学者语言生动精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除了精品讲座,剧场演出同样妙趣纷呈,尤其是脱口秀专场,总能把气氛燃到爆满。2025年4月海宇《不纯粹》单口喜剧专场那晚,剧场座无虚席,观众早早入场,盼着在笑声里卸一卸工作压力。海宇一上台就点燃现场,把藏区成长经历揉进故事,绘声绘色描述间,让人仿佛看见雪山和草原;聊起都市打拼压力,又精准戳中职场人共鸣,全场笑声不断。
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动态:“本来是陪朋友来的,结果笑到肚子痛,海宇的段子又有梗又有温度,像一场‘心灵按摩’!” 还有观众说:“第一次在盐城看这么棒的脱口秀,以后有演出还来,感觉生活多了个解压的好去处。”
据了解,今年国庆以来,剧场演出好戏连台。开心麻花团队登临舞台,《笑花朵朵开》以“酸甜苦辣”串起故事,把人生百态演得又逗又暖;“60后”山山大爷的脱口秀带着烟火气,在盐城圈了不少粉丝;十月音乐剧《狄俄尼索斯》上演,将自由与束缚的博弈具象呈现;十一月悬疑剧《局中局骗中骗》消息一出,立马引来了悬疑爱好者扎堆期待。
从盐城电影院到1956星剧场,近七十年的光阴流转,始终不变的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热切回应。这里从不用“打卡”定义,青砖旧貌里生长着新故事。这座盐城人离不开的文化坐标,既装着老建筑的过往,也盛着新时代的活力,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温度,城市文脉也在这样寻常的日子里拔节生长。(撰稿丨丁中明 顾善济 摄影丨卢凯 王海桦 韩笑 顾善龙 林莲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