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龙门浩老街,游客在美景中打卡。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重庆,这座生长于山水之间的都市,正以系统化政策赋能与多业态深度融合,构建起兼具韧性与魅力的消费新生态,重塑城市发展的经济基因。
这不仅是文旅产业从追逐“流量”到深耕“留量”的升维之道,更是一座城市以人文旅行为支点,撬动内需澎湃动能,向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的生动实践。
3.62亿人次
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62亿人次,同比增长7.4%
3878亿元
1—9月,国内游客在渝花费3878亿元,同比增长10.6%
重大节假日期间车辆禁行让千厮门大桥成为“超级观景平台”,重庆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最宠粉城市”。 特约摄影 张坤琨/视觉重庆
“重庆不仅有错落的吊脚楼、穿楼而过的列车、热气腾腾的火锅,更有这座城市独特的、在山水间蓬勃生长的生命力,让人着迷!”霜降时节的傍晚,来自广州的游客陈霖站在千厮门大桥上,望着洪崖洞璀璨的灯火倒映在嘉陵江粼粼波光中,恍如置身动画《千与千寻》梦幻之境。
他眼中的山城景色不仅壮美,更折射出一座城市文旅消费的活力。如今,像陈霖这样被重庆“圈粉”的游客数量正呈爆发式增长。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62亿人次、同比增长7.4%,国内游客花费3878亿元、同比增长10.6%,接待入境游客131.17万人次、同比增长72.1%。
这些数字,是一座城市生命力、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重庆何以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顶流”?答案就藏在这座不断向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奔跑”的城市中。
近年来,重庆紧扣消费升级,推动商文旅体展深度融合,既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更以前所未有的千钧之力撬动城市消费,推动这座内陆山水之城稳步走向世界文旅舞台的中央。
灯火通明、夜色绚丽的磁器口古镇,吸引了众多游客。特约摄影 孙凯芳/视觉重庆
“爆款”产品出圈
创新生态激活消费新动能
山城的夜空,从未像今天这样,被科技与艺术如此绚烂地点亮。
夕阳沉入长江,南滨路龙门浩老街的石板路泛起微光。每逢周末与假日的夜晚,临江餐吧与酒吧的户外区域总是座无虚席。晚上8∶30,5000架无人机腾空“作画”,以天为幕,与江中倒影交织,宛如“新韵重庆”写给星空的诗。
短短15分钟的灯光秀,吸引解放碑、南滨路等地游客驻足仰望。
如今,无人机灯光秀已成为重庆“低空+文旅”的超级IP,点亮山城夜空,更点燃了消费热情。据统计,今年4月以来,该表演直接拉动消费3.5亿元。处于最佳观赏区域的南滨路一带,餐饮店满客率超70%,重点酒店入住率超80%。
这正是重庆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精心打造的“爆款”文旅产品之一。它并非孤立的表演,而是重庆系统化培育文旅经济“新热点”,构建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的缩影。
在文旅融合迈向深入的当下,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将独特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消费吸引力?重庆的答案,是根植于对自身城市特质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
今年,一份详尽的《重庆市文旅“爆款”产品培育工作方案》勾勒出清晰的行动路径,将重庆独特的山水颜值与人文气质,转化为可观的经济价值与消费活力。
一系列文旅“爆款”产品矩阵纷纷亮相,以沉浸式体验、文化内涵挖掘与现代消费业态的融入,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比如,奉节县的“三峡之巅”依托白帝城·瞿塘峡深厚文化底蕴,打造云端观景新地标;荣昌卤鹅这道承载300多年历史的非遗美食,正从地方特色升级为区域品牌;下浩里老街在“原址原建、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保护原则下焕发新生,成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商旅融合新空间。
此外,一批以《重庆·1949》为代表的沉浸式演艺“爆款”产品成为市场热点。《重庆·1949》融合红岩文化与现代舞台技术,不仅入围全国示范案例,也带动周边住宿、餐饮、交通等综合消费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6.6万场,同比增长37.5%;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79场、增长14.5%,票房收入约11.85亿元,拉动消费约56.88亿元。
如果说“爆款”产品是重庆文旅破圈的关键,那么元宇宙、VR/AR体验等数字化文旅产品建设则是提升游客体验的数字化支撑——
重庆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通过VR/AR技术再现石刻艺术,让游客“穿越”千年;“巴渝文物”“惠游重庆”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多语种讲解与智能导览,在提升体验的同时,增强了文旅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重庆正以其独特的智慧与魄力,将每一次光影的绽放、每一场音乐的共振,每一个“爆款”产品,都编织进拉动消费的强劲脉络之中,让文旅产业在创新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加繁茂的消费新枝。
越夜越精彩
烟火氤氲升腾夜经济活力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千年之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恰似今日“不夜重庆”的真实写照。
想真正读懂一座城,不妨先去看看它的夜。
作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入夜后的磁器口古镇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展现出别样风华:青石板路映着灯笼暖光,川剧唱腔悠扬回荡,陈麻花、蜀绣、非遗糖画琳琅满目;深巷中更涌现出设计师集合店、Livehouse、咖啡书吧等新业态,织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夜生活画卷。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路过’,更要让他们‘停留’。”据运营方介绍,通过空间重塑与业态升级,该集聚区已吸引超500家文旅商主体入驻,今年前三季度夜间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夜间消费收入同比增长超25%。
目前,重庆已成功创建1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解放碑商圈夜消费规模稳居西部第一。
今年上半年,全市过半消费发生在夜间。重庆已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十大夜间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构建起融合美食、游览、购物、文创、演艺的多元消费生态。
“味蕾的狂欢”是重庆这座美食之都夜经济的核心。遍布街巷的火锅、烧烤与江湖菜馆在夜色中迎来客流高峰。大九街、鎏嘉码头等集聚区酒吧林立,Livehouse与KTV内年轻人尽情释放。民心佳园夜市、黄桷坪夜市等汇集各地小吃与创意商品,成为市民、游客夜游的重要去处。
九街一家烧烤店老板感叹:“夜间营业额占全天的七成,夜经济真正惠及我们这些经营者。”
今年以来,重庆还通过系统化培育“渝味360碗”等文旅经济新热点,评选出232家体验店与6个美食街区,并发布了以“鸡鸭鱼鹅”四大主线串联的十大魅力菜品,它们共同构成重庆美食风味“顶级矩阵”,将独特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消费吸引力。
从舌尖到足尖,从视觉到心灵,重庆通过构建一个个具体而微、丰富多元的夜间消费场景,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让市井的百味与时代的烟火,汇聚成消费增长的强劲动力。
传递城市温度
“宠客”举措释放消费巨大潜能
“凭高铁票可享景区门票五折,此外还有消费券——这趟旅行省了800多元!”在武隆仙女山,湖南游客刘女士欣喜地分享优惠体验。她所参加的,正是重庆“乘高铁特惠游”活动之一。
重庆文旅消费的升温,源于市场创新与政策引导的双轮驱动。围绕“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重庆构建起系统而精准的文旅政策体系,从《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到《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再到鼓励市场主体拓展客源、支持大型演出落地的奖补政策,形成贯穿全年的消费激励链条。
同时,“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等品牌活动持续发力,推出“百万门票互送”“门票买一送一”等超200项举措。
其中,消费季活动连续举办十届,惠及上亿人次,直接拉动文旅消费超40.4亿元,带动衍生消费上百亿元,经验获文化和旅游部肯定并多次全国推广。
重庆的“宠客”不止于此。
为给游客营造绝佳的游玩和拍照环境,重大节假日期间,千厮门大桥车辆禁行,化身“超级观景平台”,供游客漫步欣赏洪崖洞夜景;公交、轨道延长运营时间,景观照明也延时至深夜。
这份“宠客”之心,不仅织就了一张安全便捷的夜间出行网,更将山城的灯火、江风与温情,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旅人的记忆中。
从山水之城,到消费热土;从无人机点亮夜空的科技浪漫,到火锅沸腾间升腾的市井烟火气;从一场演出带动一城消费,到一张消费券激活一片市场——重庆,这座立于山水之间的8D魔幻城市,正以厚重的文化为底蕴,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为笔墨,展现出文旅强劲的韧性与独特的魅力,实现从“一业兴”到“百业旺”的乘数式跃升。
如今,这座“山水之城”,正以开放之姿迎八方来客,以创新之力激活消费潜能。
展望未来,重庆将不断拓展文旅消费的广度与深度,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消费目的地——一座既承载三千年巴渝风韵又拥抱未来气象的城市,正于时代浪潮中璀璨绽放。(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