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终会抵达
无论走多远,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写作有个习惯,就是要先热热身。不管什么情况下,热身环节是不能少的。
比如说在工作中讲的是一个人“眼里要有水”,而在创作中要观察第一笔落在何处。就像唱歌一样 ,调子不能起得太高,否则难免会跑偏,因为你的驾驭能力不足以使你掌握那么大的排面儿。
所以有句话叫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事虽小,做则有用。因为你用眼睛可以看到小事对大局的影响不那么明显的,而是隐藏在背后的,你可能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入手。
忙碌中的我 ,自有这份觉察 ,不至于像一只无头苍蝇亦或是点水的蜻蜓,没有方向 ,没有思路,没有动力支持。
去武乡看似和我眼下要做的事无关,实则却真正对我心中的路线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在武乡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旅游路线图。而这一收获与两个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随后我还会提到这两位老师。
深知机会难得
这张图是我自己给自己画的,我是从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提炼出来的。我此行也没有什么目的,但却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这个收获便是浊漳河谷关键之处的景点分布。
这次前往武乡县峪口村,是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
那么,对于我而言,除了认识很多优秀的专业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作家,还认识了在大学里教学生的老师。
他们闲时的用功程度令我眼界大开。原来他们教书育人之余,对于一个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是如此令人钦佩。我一路上就向他们请教,还觉得永远也学不完,生怕错过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
我把这种态度变通为“三个思路”,这三个思路分别是:用做《文明》(罗振宇的《文明之旅》)的心做地方文化旅游怎么做?用做文化的心做地方文化旅游怎么做?用做旅游的心做地方文化旅游怎么做?
沉下心往前走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作为一个行业内垂直内容的深耕者,我的选择是什么?我是以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切入这个行业的?我做这件事的铺垫是什么?我做这件事的盈利点是什么?这些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在某个人的脑子里,而是在边做边想边调整的路上。
由此开启我项目运营的低开高走模式。众所周知,人的预判极容易出错,所以不轻易做任何预判,而是沉下心往前走。
就像去武乡一样,要以大局为重,先到了武乡我们要去的那个地方,下了车就知道我们事先规划的路线是否精准抵达要去的地方。
从长治到峪口村大约需要一小时37分,从八点十分开始走,十点左右就到了峪口村,用时一百分钟左右。
我们在峪口村下车,迎面就看见有一条河叫大有河,它的远处清晰可见最终汇入浊漳河的大有河那蜿蜒曲折的曼妙身姿,这里就是浊漳河的北源。
去开辟新世界
小时候我是在壶关县五龙山长大的,那会儿连武乡县在哪儿都搞不清楚,因为从来没有去过。
后来都长到二十岁了,曾无数次往返于长治——太原,也那么多次路过有着全国最大抗战历史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心的武乡,但就是没有真正在武乡停留过,亲眼目睹它波澜壮阔的抗战英雄史。
现在想来多少还是有些陌生。这一次也许是缘分到了,有幸亲自来到武乡,也算是弥补了这么多年来我内心的遗憾。这还要感谢邓老师和赵老师的启迪,我才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向作家和主编们请教和学习。
等到真正落地武乡的峪口村时 ,我发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来咱们武乡是如此的方便快捷,那一刻我觉得这个时代对我们不赖,想去哪儿大巴车很快就可以把我们送到目的地。
特别感谢我们智慧的组织者,她真的是领导有方,带领我们穿越到抗战时期的峪口村和枣烟村,来了一次难得的太行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
我在这个过程中如饥似渴的采集信息,发现每一位老师身上都彰显出审美不俗的文化气息和鲜活灵动的生命状态。
他们用不同视角切入到那段历史当中,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红色太行的新世界。我觉得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值得细细品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在时间的打磨下焕发出恒久不变的荣光。
在峪口村落脚
此行途中,有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可以说是如获至宝,我在翻阅中专注于这里真实发生过的动人历史事件,为那些牺牲在峪口村的英雄不由自主心生崇敬。
这就是我初到峪口的真实感受。
峪口虽然是一个小村落,但峪口背后的大历史却时刻警醒我们:今日之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要对历史上真实的人和事饱有基本的敬畏心,用键盘书写大历史中不为人知的小人物,让这些人物在文化的加持下重新焕发出往日的英雄本色。这是我们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从现在起,我会用我的一支闲笔,尝试去挖掘一段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让我们慢慢去感受那种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历史细节和精神感召力量。因为在残酷的历史演进中,没有谁的牺牲是无缘无故的,越早深入挖掘越容易有鲜为人知的发现。
写史如探险,越往深远处探就越精彩,不妨一起穿越到历史的现场,听见历史在古老的石缝间发出迷人的声响。谢谢大家愿意跟我一起做这件事。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