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对大海的印象还停留在“温柔”上,那你一定是没见过青岛秋潮的“摇滚时刻”。
那不是春日的呢喃、夏日的躁动、冬日的沉郁,而是大海可劲儿“撒欢”——像极了摇滚歌手,怀抱电吉他,脚踩效果器,甩起“长发”,把整个海岸都变成舞台,每一次起落都让人忍不住心潮澎湃。
而这波澜壮阔又千变万化的秋潮里,还藏着治愈的力量:“这一浪,主打一个‘疯’驰电掣”“我的精神内耗就被它‘噪’好了”……
让我们走进秋潮的“表演现场”,看看大海的“摇滚模式”里到底藏着多少惊喜。
当“苏东坡们”成为“氛围组”
潮汐的形成,本质是天体引力(主要是月球,其次是太阳)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让地球表面的海水发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从古至今,无数风流雅士伫立江海之畔,于猎猎风中赴这场盛大邀约。
一场震撼天地的“中式浪漫”。
春秋时期,重视鱼盐之利的齐国人就对潮汐有了一定认识。《管子》中记载:“朝(潮)夕(汐)迎之,则遂行而上。”汉代王充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一语道破了潮汐与月亮的隐秘关联。
石老人的秋潮 韩星 摄
潮汐的壮美,让众多文人墨客折腰。汉代枚乘说,“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唐代张若虚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宋代苏轼说,“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一种动人心弦的“青岛风情”。
潮汐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与混合潮等。青岛海域大多为正规半日潮,24小时内有两次涨落。
随着月球位置变换,潮汐幅度也随之增减,大潮多在满月、新月期间。青岛渔民口耳相传“初三潮、十八水”,说的是农历初三和十八日各有一次大潮。当然,民谚并不完全精准,因为潮汐水位也受台风、风暴等因素影响。
青岛的秋潮是一份“季节限定礼物”,在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秋潮显得格外有气势。老舍旅居青岛时就曾动情地写道,“秋天听潮,或海岸独坐,亦足畅怀”。
航拍下的青岛秋潮 韩星 摄
青岛的“潮粉”众多。比如,苏雪林说,“今夕晚潮更猛,一层层的狂涛骇浪,如万千白盔白甲跨着白马的士兵,奔腾呼啸而来”。张伯驹专门为青岛写了一首《望海潮》:“鲸波吞日,蛟涎吹雾,滔天势欲横流。鼍鼓地摇,神旗电闪,萧萧万马惊秋。飞雨卷齐州。看黑风水立,白浪山浮……”
如今站在岸边,看乱石嶙峋,听惊涛拍岸,想起千百年来的文学巨匠观赏的也是这般情景,仿佛瞬间与他们成了观潮“搭子”,不知不觉间产生共情。
赴一场大海的“巡回演唱会”
青岛的潮并非“统一风格”。据《青岛海洋志》记载,潮波自东向西漫过近海,高潮的“赴约时间”也遵循这一顺序。比如,崂山头比灵山岛早48分钟迎来高潮。高潮与低潮间的潮差,则是从东向西逐步增大。比如,崂山头平均潮差为238厘米,到了灵山岛增至247厘米,力道“层层加码”。
1936年,“燕岛秋潮”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 韩星 摄
这般错落有致的潮韵,恰是大海亲手设计的“摇滚巡回演唱会”:曲折的海岸线是天然舞台,星罗棋布的岛屿是散落的分会场,而那奔腾的秋潮,便是早已就位的歌手与乐队。
“每个点,都有独一份的曲风”。
“燕岛秋潮”是“主唱的拿手绝活”。燕岛山紧邻奥帆中心,因形似飞燕而得名。这里有一处海岬,礁石林立,秋潮格外壮观。
1936年,“燕岛秋潮”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如今,公园新建的半圆形观景台更是妥妥的“C位观潮席”。日落时分,秋潮带着金光涌来,潮声从最初的平缓低吟,渐次升为激昂嘶吼,观潮人的情绪也跟着浪潮起伏,直至被推向顶点。
滨海步行道是“重金属巡演路线”。从团岛出发,潮声混着车水马龙的喧嚣,是带着市井烟火气的前奏;行至八大关,潮声与百年老别墅的红瓦绿树相映,成了沉淀着岁月的温柔间奏;到了音乐广场,浪拍礁石的声响,像鼓手挥臂砸下的重锤,节奏铿锵有力;而小麦岛的潮最是热烈,连片的浪涛织成厚重音墙,偶尔一道巨浪突然拔高、翻涌、坠落,上演一场即兴Solo,引得岸边观众阵阵惊呼。
澎湃的潮水 赵健鹏 摄
近海岛屿是“潮涌狂想曲专场”。灵山岛、田横岛、大管岛、驴岛等岛屿的潮少了陆地缓冲,以本真的姿态扑面而来。
崂山八仙墩是“国风摇滚压轴舞台”。这里风高浪急,恰如摇滚里的唢呐独奏,高亢中带着古韵,让人倾听到山海共振的雄浑。
“对着潮,把压力尽情喊出去”。
这场“大海演唱会”最动人的,从不是单一的视觉或听觉冲击,而是藏在潮声里的治愈力。
看着浪头一排排由远及近,原本紧绷的眉头慢慢舒展,心里的杂念也渐渐沉淀。对着海潮,人们不知不觉卸下防备,把憋闷、委屈和压力一股脑喊出来,随退去的浪一起消散在风里。
唐岛湾畔赶海的人 韩星 摄
潮水还常常引人思索:大海有潮起潮落,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时的顺流不必骄,暂时的逆流也不必慌,像潮水般稳住节奏,总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高潮”。
带来哪些“限定周边”?
如果说青岛秋潮是一场视听盛宴,那么潮起潮落间的馈赠,便是大海为这场盛宴量身定制的“限定周边”了。
鲜气十足的“潮品盲盒”。
当秋潮的“激情演出”暂时退场,滩涂便成了“互动现场”。人们拎着小桶,拿着小铲子,在滩涂上、礁石间“寻宝”。有人蹲在泥地里,顺着气泡找蛏子窝;有人翻开礁石,小心翼翼地把螃蟹、海螺等“请”进桶里;孩子们绕着小水洼跑,笑声四处回荡……
人们在小青岛观潮 韩星 摄
在西海岸新区的鱼鸣嘴和崂山区的会场村等地,不少以“观潮+赶海”为主题的民宿出圈,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
鱼虾满舱的“潮间密码”。
对“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海潮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们深谙潮汐与渔汛的关联,把大海的“节拍”刻入生计,“鱼叫随潮,产量必高”“潮水要涨,蟹肚脐痒”等民谚口耳相传。
海水养殖也离不开对潮汐的精准把控。大黄鱼产卵需要特定流速的潮水,养殖户便跟着潮汐节奏调控水域环境;鱼群觅食多在涨潮时,投喂时间也得顺着潮水“安排”……正是这份对潮汐的敬畏与顺应,让“鱼虾满舱”的愿景,一年年照进现实。
斋堂岛海域,波浪能与潮流能被转化为绿色能源
点亮未来的“潮流动能”。
潮水还蕴含着澎湃的“绿色动能”。在斋堂岛海域,波浪与潮流的力量被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中国海洋大学史宏达团队在这里建设了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攻破了“小浪无功、缓流低效、出力不均”等“卡脖子”难题。
从观潮时的震撼,到赶海时的兴奋,再到弄潮时的期待,青岛秋潮带来的惊喜,早已超越了一场自然景观。
这个秋天,你若觉得“电量不足”,不妨来青岛赴一场“大海摇滚之约”吧。学会适时“切换模式”,脚步会更轻松,生活会更闪闪发光。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学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