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动
编辑/闫如意
这两年,短途游成了年轻人最常见的休闲方式。
曾经轰轰烈烈的“特种兵旅游”正在退潮,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机位大家也已经厌倦了。被班味浸透的年轻人逐渐发现,旅游需要的不是换个地方继续卷,而是好好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
人少、景美、还不用长途奔波,成了不少人挑选目的地时的首要考虑。
在别人还在热门景点排长队的时候,不少人已经找到了另辟蹊径的目标:乡村。
卷不动的打工人,开始流行找个村子躺平。比起挤在热门景区里看人头,去一个山脚下的小院,和几只鸡狗为伴,睡到自然醒,下午在院子里发呆,晚上看满天星星,反倒成了治愈感最强的旅行方式。
“北漂”“沪漂”们,开始反向“村漂”了。
村漂,到底怎么个“漂”法
既保留了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又提供了现代化便利的新型乡村,成了年轻人最追捧的“村漂”目的地。
到底有多少人在农村度假?这个数据可能很难回答。
但是在社交媒体上,“村漂”的确已经成了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趋势。
工作量已经饱和的年轻人,很多时候需要的只是换个场景,与工作环境进行短暂的物理隔离。Gap year太奢侈,短暂的Gap weekend既能狠狠回血,技术上也更加可行。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农村不当景点。名山大川、文物古建,农村一点也不少。
有的乡村,山川景色不输一串A级的收费景区;有的地方藏龙卧虎,隐藏着不少名胜古迹。
当然,对“村漂”的年轻人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并不是“到此一游”的打卡,而是与村子产生实际的联结。
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乡村被看作乡愁的寄托。但文学里的乡村往往是理想化的想象,现实的农村却因基建不足让人望而却步。
泥泞的土路、微弱的信号,都让“回村”更像是一种考验,而非享受。即使乡愁最浓的人,一想到要蹲旱厕,也会立马打退堂鼓。
但这几年,情况正在迅速改变。
高速和高铁的延伸,让不少深山村落一下子“近”了起来;基础的民宿和餐饮条件不仅完善,还在不断迭代升级。
一些地方甚至主动引入咖啡馆、书屋、露营地,既能满足年轻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又保持了村落的原生态。
正因为这些变化,乡村不再是“只能看看”的风景,而成了“能留下来”的选择。对年轻人而言,“村漂”不再意味着与便利彻底割席,而是能在自然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点。
以前说到乡村,都是柴火、鸡鸣、炊烟;现在的乡村,更像一座放慢了节奏的小城,既能透气,又能搞钱——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在乡村做起“数字游民”。
今年国庆节,北漂凯斯就预订了一周的乡村民宿,一方面是度假,另一方面也是躲人流。
在做过北漂的凯斯看来,乡村的吸引力在于它既不像大城市那样满眼消费主义,也不至于和当代生活完全割席。
考察了一圈之后,他把目的地锁定在河北太行山脚下的一个村子。
这里有山、有水、有咖啡店;有太行山的壮阔,也有燕赵平原的温柔。更重要的是——它离北京实在太近了。
在别人还堵在高速上赶往热门景点时,凯斯已经在民宿里喝上了第一杯咖啡。
过去,北漂们把“慢生活”寄托在远方的大理、丽江,如今,却意外在河北的山谷间找到了答案。
在英谈感受“回村的诱惑”
第一次去英谈,李周是被朋友“骗”去的。
对方只说“河北邢台有个特别原生态的古村”,听着这样一个从来没听过的名字,她还以为是那种圈起来收门票的仿古景区,心里打了个问号。
从北京驱车四个多小时后,李周终于到了英谈,进村的第一眼,李周就放心了:这里不是那种速成的人造景点,相反,它更像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
在很多地方,明清古建早就被圈起来收费,变成博物馆式的遗址。而在英谈,至今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格局。
独特的石屋石瓦、层叠错落的建筑风格,正是河北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
石板小路在山谷间延展,古屋层层叠叠,连院落的布局都透着几百年的延续感。它深藏在太行山深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天然屏障把这里护得安安稳稳。山峰、古树、溪流、石谷……这一切构成的风景,比起人为修建的园林,不知要高到哪里去。走在其中,很容易生出“穿越”的错觉。
可英谈并不是一处遗址,而是一个活着的村落。石阶上,老奶奶手里翻飞着玉米皮,编织成小葫芦;屋顶上,晒着金黄的玉米和火红的辣椒。不同于“遗迹”的冷清,围绕百年古寨的,是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
英谈的特别之处在于:古朴与现代并存。
这里的村民延续着上百年的生活传统,但在一些被精心改造的角落,现代的痕迹也正悄然生长。
李周住的是一家由老石屋改造的民宿,推开厚重的木门,里面是现代化的卫浴、柔软的床垫和高速WiFi。
民宿老板是一位从北京回到老家的返乡青年。他告诉李周,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只为找到一种“修旧如旧”的方式,在保留古意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居住体验。
英谈的魅力,体现在这种不刻意、不突兀的融入中。
这座村子的生活状态,像极了河北本身——历史的厚度没有被封存,而是被人们自然地活在今天的日子里。
这种活化与传承并存的模式,让英谈成为太行旅游的一扇窗口,也为“村漂”们提供了一个既能感受历史,又能享受当代的理想之地。
村漂,一种双向奔赴
英谈只是一个缩影,在河北,还有更多像它一样的“宝藏村寨”。
如果说凯斯、李周们的故事,还只是年轻人“松弛实验”的一角,那么向太行山深处再走一点,你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乡村世界:有的村落依然遗世独立,保持着最原始的质朴;有的则因艺术和商业的碰撞,已经初现“网红”潜质。
有的村落,是历史的活化石。
比如同样位于河北邢台的王硇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原籍四川成都府的移民,千里迢迢来到河北,一步步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村落。
这里的房屋既有北方石墙的厚重,又带着江南的灵秀,像是被时光定格的建筑博物馆。走进村子,石巷深深、门楼层叠,斑驳的墙面仿佛还在低声讲述几百年前的迁徙故事。
有的村庄,传承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位于石家庄井陉的吕家村,前些年根据流传的历史故事,打造了实景剧《梦回吕家》,村民化身演员,让游客在真实的院落与石巷中,像看一场沉浸式电影般和历史对话。
有的村庄以剪纸闻名,就把窗花艺术做成文创;有的以皮影传承为核心,开起了小剧场……
比起急匆匆的特种兵行程,农村的节奏更慢、体验更沉浸,但玩法一样不少。
在河北保定易县的一些古村落,年轻人回乡后开起咖啡店和阅读空间。老宅院落既保留石墙木梁,又能坐在露天院子里点一杯手冲,成了“村漂”们最喜欢的据点。
在邢台前南峪村,每到周末就会有小型集市,村民摆摊卖自家蔬菜、蜂蜜、山货,外来的年轻人也能卖手工饰品、文创产品,热闹程度不亚于城市的“市集经济”。
除了造福游客,“村漂”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城市人来这里找“慢”,村落因年轻人而焕发新活力。
在井陉吕家村,村民吕新元双目接近失明,剧组为他设计了一个角色,每天演两场,每场10多分钟就能挣50元;连村里的毛驴都摆脱了农活,成了职业演员。随着《梦回吕家》走红,不少村民当上了“群演”,通过演出增收。
在大洼村,不少村民把石头院落改造成民宿和工作坊,不再单纯依靠种地,而是通过住宿、餐饮、山货销售,获得比以前更稳定的收入。
不少面临“空心化”困境的乡村,也因为“村漂”的兴起,迎来了返乡青年和“新村民”。
“村漂”并不是单向的逃离,而是城乡之间的互补:年轻人带来了消费和创意,村民收获了收入和新的生活技能。村子从“安静的背景”变成了“共同的舞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重新联结。
英谈、吕家村、王硇村……只是河北太行山区众多村落中的几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快节奏的都市与这片燕赵山水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在这些村落里,打工人既能收获片刻的松弛,也不会与现代文明脱节——手机信号满格,咖啡馆、民宿、艺术节和集市一应俱全。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松弛感带着典型的河北底色:太行山的山石质感、几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石屋与院落、真实生活在古村里的村民……古镇不是被封存的景点,而是继续生活的历史,现代与过去自然交叠。
或许正是这种既在场又不完全“出世”的状态,让河北太行山的村落,慢慢成为北漂们周末的“治愈所”。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