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东河区,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的蓬勃活力。包头南海景区,红嘴鸥在水面嬉戏、低空盘旋,民族团结进步长廊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景观格外醒目;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的灯杆、灯笼窗花等景观设施吸引各族游客驻足;包头金街非遗集市中,孙氏剪纸、羊脂皂、六合枕等特产齐聚,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交流互动……
近年来,东河区锚定“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标杆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建设试点区、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城”(简称“三区一城”)目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以多元实践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描绘民族团结进步的“东河画卷”。
在东河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融入城乡的每一处空间。
“小朋友们讲的走西口故事特别生动,我们听着亲切,年轻人也爱听。”社区居民王大爷每周都会准时到社区广场听“古巷小喇叭”宣讲。
回民街道三官庙社区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提升项目作为自治区民委“三项计划”典型示范培育项目,创新推出“童声宣讲”模式,选拔培训21名7-13岁的小学生组建“古巷小喇叭·童声话同心”宣讲团,宣讲场景从街区核心区扩展到社区广场、学校等多类空间,形成流动的“民族团结课堂”。
在区文化馆,巨幅剪纸壁画《吉祥包克图》、“民族团结 百花盛开”的剪华大帐成为旅游观光打卡景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标语”变成“场景”。包头金街以“老包头记忆”为主题,将晋商驼道、走西口历史融入街区景观,成为“会说话的文化地标”。
文艺创作更是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东河区创作了《北疆有情润沃土》《东河不是一条河》等一批体现东河特色、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力作。《新游牧时光》等多部文艺作品荣获国际大奖、入选全国艺术展。文艺下乡、民族团结故事宣讲等活动开展1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0万人次。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下,基层治理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融合的核心路径,为“共居共乐”社会格局的构建提供系统性支撑。
东河区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夯实共同体建设制度根基。实施“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的基层微治理体系,成立“红石榴公职律师团”,建立三级调解网络,发挥 “ 两代表一委员” 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各民族间情感交流。其中,4个项目入选自治区基层治理示范,2个社区获“北疆示范社区”称号,阿都赖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社区是民族团结的“最小单元”。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以“红石榴就业创业基地”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族群众就业创业中,创办妇女创业手工坊,打造“云就业直播间”,建立“妇女之家”“社区共享直播间”,开通“红色引擎直播平台”“百姓之声直播平台”,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拉近各族居民心与心的距离,让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特色活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包头金街、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里,国潮演绎、中秋游园会、国庆嘉年华、年货大集、黄河非遗美食月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成为包头市发展旅游消费新业态的重要场所。南海景区成功举办“南海杯”龙舟赛、菊花旅游花卉展等系列文体旅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跨区域交流活动中充分感悟体验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2023年以来,全区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成为“互嵌式”交往平台。
截至2025年,东河区打造创建亮点示范点35个,形成8个民族团结亮点品牌和7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线路,累计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单位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5家,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79家;获评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1个,自治区级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3人,形成“层层有示范、处处有亮点”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石榴花开·锦绣东河’品牌建设,以‘三区一城’为目标,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感情,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谱写东河区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努力奋斗。”东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永威表示。
如今,东河区正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推动各族群众携手前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共同书写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东河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