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视金钱为粪土,放现在犹豫一秒就是对金钱的不尊重![熊吉]
雅砻江峡谷六十出头的余成明已经将那根用了三年的攀岩绳仔细检查了一遍,绳子每一寸他都摸得清清楚楚,这些细节关乎性命。
这是一个寻常采燕日,也可能是海子村采燕史上最后的寻常日子,余成明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海子村唯一还在采燕窝的人,村里原本有五六个采燕人,如今只剩他一个。
他这辈子摸清了42个金丝燕的窝点,全在离江面上百米的绝壁中段,要到那里得先徒手攀上崖顶,再用绳索垂降进洞,这活儿看着简单,实际上每一步都在和死神较量。
洞里什么都看不清,只有燕子翅膀扑腾的声音在回荡,余成明掏出头灯,他左手抠住岩缝稳住身体,右手举起套杆,对准一个燕窝轻轻套取,动作必须温柔而精准,用力过猛会把窝弄碎,那就白费功夫了。
一个洞采完他得荡回去,爬上崖顶,再移动到下一个点,余成明的双手常年布满老茧,指甲总是长不齐整,有几个指头的指甲干脆就不再生长了。
有次他荡进洞的时候角度没控制好,整个人撞上了岩壁,当场断了三根肋骨,疼得他差点松手,好在绳子牢靠,他咬着牙把自己拉了上来,在床上躺了两个月,第二年开春他又下去了。
这门手艺是跟村里的彭姓老人学的,1979年十多岁的余成明就缠着两位八九十岁的老采燕人,跟着他们沿江走,看他们怎么辨认洞穴,怎么打绳结。
村子穷交通不便很多人家就靠采燕窝过活,余成明学得快,十几岁就能独立作业,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自己,后来成了家,养大了两个儿子。
燕窝的价格这些年一路攀升,价格突破一千。
他采的燕窝分两种卖法,品相一般的按个卖,一个100到200块,这种窝子数量多,一季能采五六百个,品相极好的按两卖,往往还没采就被外地买家电话预订了。
靠着这笔收入余成明家盖起了两层砖房,在村里算是富裕户,两个儿子都送出去读了书,如今在外地工作,日子过得稳当,可当初余成明想把手艺传给儿子时,两个小伙子都摇头拒绝了。
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在工厂流水线上一个月也能挣四五千,虽然不如采燕窝来钱快,但至少安全,谁还愿意把命拴在一根绳子上,在百米悬崖间摇晃?
他其实也想过放弃,每次从崖壁上下来,腰酸背痛,手指血肉模糊,可到了第二年开春,燕子回来筑巢,他又忍不住拿起绳索和套杆,这不仅仅是为了那几万块钱,更是一种惯性,一种和这片峭壁、这条江、这些燕子纠缠了几十年的羁绊。
他知道时代变了,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不必再像他这样拿命去换钱,可眼看着这门技艺即将失传,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看了四川凉山余成明老师傅的故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这真是拿命在搏生活,每一两燕窝都浸透着汗水和风险,值得尊敬。”
“时代不一样了,没必要道德绑架,年轻人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几千块,虽然发不了财,但至少安全有保障,不用让家人整天提心吊胆。”
“老爷子其实很有智慧,他坚持‘一年一洞只采一次,有燕蛋的窝绝不碰’,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比起一些涸泽而渔的做法,老祖宗的规矩里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说到底不就是燕子的口水嘛,营养成分和鸡蛋也差不太多,这价格感觉智商税的成分更大 。”
“话不能这么说,物以稀为贵,野生的功效和稀缺性就在那里,有市场认可就有它的道理。”
“说到底,不能光靠情怀让年轻人回归,关键是要想办法提升这些传统手艺的价值,比如能不能和旅游、文创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它的魅力,让传承人能体面地生活,手艺才不至于人亡技失 。”
您身边有这样一个机会,学会一门祖传技艺,年收入能远超普通打工,但需要常年面对高空作业的风险,您会考虑让家人去尝试吗? 评论区很想听听您的高见 。
信源:红星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