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义:乙巳秋三峡纪行:江峡雄关藏古韵,高坝横空壮国魂
乙巳年九月初三,金风送爽,秋阳初升。小儿携儿媳自驾,载我与老伴辞武汉,别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诗魂,离长江大桥“天堑变通途”的雄姿,沿沪蓉高速向宜昌疾驰。车窗外,江汉平原的稻浪渐远,巴山蜀水的峰峦渐近,遥想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意,杜甫“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的雄奇,心中早已漾起对三峡的万千憧憬。
一、坛子岭:登坛览胜,尽瞰平湖盛景
(一)自然与工程风貌
坛子岭海拔262.48米,因山体形似倒扣的青铜巨坛得名,是三峡大坝的最佳观景点。登巅而立,极目远眺,大坝如一条银色巨龙横亘长江两岸,坝顶全长2309米,坝高185米,宛如天堑之上的坚实屏障。五级船闸沿山体蜿蜒排布,船只如精巧的积木般依次通行,江水经大坝调控后,化作平静的碧湖,漫过昔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险滩,成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壮阔实景。
(二)历史人文溯源
此处曾是古西陵峡的重要关隘,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是此地古时风貌。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勘察水文,为联吴抗曹制定水军战略;唐代诗人陈子昂登此远眺,留下“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的诗句,感叹江峡的雄奇与壮阔。
(三)现代评价与工程意义
“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身旁一位白发学者感慨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于一体: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可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5000万吨原煤,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航运能力从原来的1000万吨提升至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彻底改变了“川江天险”的航运格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二、185观景台:凭栏望坝,感悟水韵哲思
(一)观景视角与景观特色
185观景台因海拔185米与坝顶齐高而得名,是近距离观赏大坝雄姿的绝佳位置。站在观景台边缘,大坝的巨幅身躯近在咫尺,坝体上“三峡大坝”四个红色大字遒劲有力,江水从泄洪口奔腾而出时的轰鸣(非泄洪期则静谧如镜),让人直观感受“雷霆万钧”的气势。远处,群山如黛,江水如碧,蓝天白云倒映在平静的湖面,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
(二)儒道哲思与诗词共鸣
清风拂过,江面泛起粼粼波光,竟与儒道哲思不期而遇。儒家眼中,长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象征,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道家看来,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恰如“上善若水”的处世智慧。儿媳指着江面缓缓驶过的游轮笑道:“您看那游轮正过升船机,短短半小时便完成了‘翻越’大坝的壮举,比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更胜一筹,这便是现代科技对古诗意境的全新诠释。”同行的游客随口吟诵:“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恰是此刻景致最贴切的注脚。
(三)现代人的直观感受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亲眼目睹才知何为震撼!”一对年轻夫妇举着相机不停拍摄,“这不仅是一座大坝,更是中国人的底气。”一位经历过1998年洪水的老者眼眶湿润:“当年沿江抢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有了三峡大坝,再也不怕洪水肆虐了,这是党和国家为老百姓做的大实事!”
三、截流纪念园:抚今追昔,回望建坝征程
(一)园区风貌与实物陈列
截流纪念园位于大坝下游左岸,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以“截流”为主题,再现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壮阔历程。园区内,昔日施工用的巨型工程车、装载机、混凝土输送泵等实物静静陈列,其中一台“三一重工”挖掘机重达200吨,铲斗容积达15立方米,让人直观感受建坝时的“雷霆之势”。园内的截流再现区,通过模拟长江截流的场景,运用声光电技术还原了1997年大江截流时“百万雄师战大江”的震撼画面。
(二)历史故事与建设壮举
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是一部攻坚克难的奋斗史诗。为了这座世纪工程,130万移民告别故土,背井离乡支援建设,他们用牺牲与奉献换来了长江安澜;数万建设者扎根深山峡谷,顶烈日、战严寒,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垂直升船机的“船厢同步升降”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等,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站在园区内的“截流英雄谱”前,一个个名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付出,是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担当。
(三)现代评价与精神传承
“每一件实物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都令人动容。”一位研学的学生感慨道,“三峡工程不仅是技术奇迹,更凝聚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园区讲解员介绍:“每年有超百万游客来此参观,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感受中国力量。”这种精神,正激励着新一代中国人在科技强国、基建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四、西陵峡:江峡叠翠,尽揽古今风情
(一)自然风貌与历史地位
西陵峡西起巴东官渡口,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险峻的峡谷,素有“三峡门户”之称。欧阳修曾赞“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如今的西陵峡,因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修建,水流趋于平缓,昔日“滩多水急”的险象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秀美风光。沿岸青山叠翠,吊脚楼依山而建,渔舟唱晚的景致,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二)人文典故与诗词印记
西陵峡的每一处景致都藏着历史典故。张飞擂鼓台位于峡口峭壁之上,相传三国时期张飞曾在此擂鼓助威,迎战曹军;三游洞因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诗人曾在此游历题诗而闻名,洞内石壁上镌刻着历代文人的诗词题咏,古韵悠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写道:“平旦出发,至暮乃归,肩舆登舟,往来而者,皆不得与焉。”生动记录了当年游历的雅趣。
(三)现代旅游与生态价值
如今的西陵峡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三峡旅游的重要节点。游客可乘游船游览峡谷,欣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美景;也可登岸探访三峡人家,体验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西陵峡的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江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五、登临有感:高坝雄姿映初心,党恩浩荡润中华
此次三峡之行,最震撼心灵的,莫过于三峡大坝这座世界级水利工程。站在坝顶,回望长江千年变迁,从古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的水患频仍,到近代“沿江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记忆,长江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而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攻坚克难,终于建成了这座守护长江安澜的“国之重器”。
这座大坝,是新中国国力的生动见证。从1994年正式动工,到2009年全面建成,三峡工程的建设历时15年,汇聚了全国的智慧与力量。它不仅破解了长江水患的千年难题,更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改善了航运条件,带动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这座大坝,是共产党为民初心的鲜活诠释。从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到新时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三峡工程的建设,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文物抢救等每一项工作,都体现着对人民的负责、对历史的担当。如今,长江中下游亿万百姓免受洪水威胁,沿江城市因航运改善而蓬勃发展,这正是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三峡大坝的坝体上,金色的光芒与江水交相辉映。此次阖家同游,不仅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更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强大、共产党的伟大。三峡大坝如一座丰碑,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更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前景。生逢盛世,何其有幸;跟着党走,何其安心。这壮阔的江峡,这雄伟的大坝,将永远铭记着共产党的恩情,见证着新中国的辉煌!
乙巳年九月初八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