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广州东校园南门对面的“鸿门宴”餐厅,11月1日要更名为“翰林院”了。话说我第一次听说“鸿门宴”这个店名时,颇为惊讶。虽然“鸿门宴”也上菜吃饭了,但这刀光剑影的,师生关系再紧张、同学之间再卷,也不至于到达“鸿门宴”的高度吧?可能取其盛大威武之意吧。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名字也算独树一帜。终于要改名了,就写写历史上的鸿门宴以为纪念吧。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情节紧凑,人物生动,因为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而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项羽和刘邦之间,站项羽的不在少数,于是常有人慨叹,鸿门宴上项羽该杀了刘邦,那么就不会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了。但历史就是历史,而且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处境也并没有那么被动,虽然最后仓皇出逃,但局面显然并不似樊哙所言的“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席间只有范增要杀刘邦,但范增做不了主。
如果项羽真的动了杀心,刘邦逃回霸上军营就能保全性命吗?话说如果刘邦当时有这个实力,就不必赴鸿门宴,直接和项羽明刀明枪对垒就好了。站在项羽的角度,当时他既没有杀刘邦的必要,也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以刘邦平定关中先入咸阳的功劳,他不仅是楚人心中的英雄,也得到诸侯联军的尊重,如果项羽杀了刘邦,未必能承受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恶果。以范增的头脑,也不会想不通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
真实的鸿门宴,核心意义很可能不是杀刘邦,而是确定统属关系。刘邦和项羽原本各自领一支军队,互不统属,在各自为战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而一旦面对面,矛盾立刻凸显,而且刘邦还先入了咸阳抢了风头。此时刘邦主动示弱,承认了项羽的领袖地位,甘居项羽之下,在项羽的角度,问题也就解决了,项羽的鸿门宴已经达到了效果。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极高,而写史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秉笔直书,一种春秋笔法,一种事实为大,一种观点先行,在《史记》中这两种历史书写方式显然是并行的。
例如司马迁写了两个版本的黄帝结局。在《封禅书》篇中,他借各种方士之口,写了一个最终羽化登仙、得道长生的黄帝;在《五帝本纪》里,他写了一个像凡人一样死掉的黄帝:“黄帝崩,葬桥山”。同一本书,同一个作者,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哪个是真实的?司马迁距离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比我们距离司马迁还远,虽然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司马迁大概率也不能确定哪个是真实的。那么问题可以替换成,司马迁认为哪个是真实的?
司马迁以残破之躯,在汉武帝崇拜黄帝、疯狂求仙的时代氛围里,在《史记》的第一篇里,在醒目的位置上写下“黄帝崩,葬桥山”六个大字。请问,从这六个字里,你是否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顶天立地的勇气?
这种勇气,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伏脉千里,一直都在,即便有时不得不以曲折的方式来呈现,不得不等待时光来拨开云雾见月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