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展现出敕勒川草原的辽阔壮丽。千年之后,当“文旅”成为热点话题,人们发现,草原可以不只是草原,城市可以不只是城市,它们可以是舞台、是课堂、是乐园,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2025年国庆假期,呼和浩特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56.88万人次,同比增长9.28%;旅游总花费32.53亿元,同比增长9.31%,处于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可观数据的背后,是一场由改革破题、以创新驱动的系统重塑。文艺院团融入市场、野生动物园走向产业化、特色景区激活四季、博物馆群对话大众,多元实践的交汇,重构了呼和浩特独特的“文旅生态圈”,不仅实现了从“地方名片”到“全国示范”的跨越,更探索出一条资源活化、产业升级、民生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呼和浩特文旅产业的突围,始于体制机制的深层变革。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旅投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激励,将分散的文旅资源转化为系统性竞争力。以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为例,其与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合作不仅引入了先进创作理念,更通过市场化运营拓宽了艺术创作与大众消费的通道。《昭君》《驼道》《敕勒川》等歌舞作品不仅斩获多项大奖,更通过植入“星光里”等剧场的方式走向市民、游客,实现了艺术创作与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
这种改革思维同样体现在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的转型中,其划归文旅投集团后,通过管理机制革新、业态深度融合、空间扩容提质、品牌形象重塑四维发力,构建起“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娱乐消费”的多元生态,短短半年便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改革经验也被华北地区同行业视为转型样本,印证了市场化运营对传统业态的重塑力。
在呼和浩特的文旅实践中,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始终是核心逻辑。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5A级创建,不仅依托黄河“几字弯”的自然馈赠,更通过“一廊两轴五带”文旅空间布局,将地质奇观、长城遗址、黄河文化串联成链。旅游区精心推出的黄河研学、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让游客能够在壮美风光中触摸文明脉络,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这种“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的开发理念,在敕勒川草原同样得到印证,通过“南延东扩”规划,敕勒川草原不仅成为音乐节、星空露营等活动的举办地,更以“碎花草原”景观设计,将自然生态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呼和浩特文化根脉的活化更体现在文博场馆的革新中。首府构建起的“一院六馆一园”文博总分馆体系,将昭君博物院、五塔寺博物馆、大窑文化遗址公园等纳入统一管理,形成备受青睐的研学旅行基地,通过全息投影、数字互动等技术,让昭君出塞、北魏驼道等历史场景“活”起来。这种“科技赋能+场景再造”的实践,使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叙事,2024年“博博会”期间共吸引参观者35万人次,印证了文化IP的强大吸引力。
在空间布局上,“一廊两轴五带”战略推动全域资源联动。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等主题景区矩阵,串联起红色教育、科普研学、户外运动等多元业态;10多条文旅公交专线将景区“串珠成链”,构建“快旅慢游”交通旅游新模式。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的文旅实践始终贯穿着“主客共享”理念。通过惠民“一卡通”、发放消费券等举措,市民在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社区公园文旅化改造中直接受益。宽巷子、塞上老街等历史街区改造后,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游客的沉浸体验实现双赢。这种共享机制使恼包村、郝家窑村通过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增收。
如今,《呼和浩特市文旅产业空间发展规划(2025—2035)》的出台,更标志着城市文旅发展进入系统化、前瞻性阶段。可以预见,随着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等30多处景区智慧化提质升级,首府将构建起更具韧性的文旅产业生态。
呼和浩特文旅产业生态的多元实践,既是一份改革创新的样本,更是一曲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城市交响。其充分说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以融合拓宽发展边界,以规划保障长远未来。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不在别处,而在敢为人先的勇气里,在守正创新的智慧中,在永不停歇的探索路上。
丨来源:青橙融媒(李海珍)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