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虎池真的饮过南山“猛虎”
黄鸿河
天下泉城,泉水泱泱。在被誉为“天下泉城”的济南,把名泉用做街巷、道路或公交站牌的其实并不多,像趵突泉南路、黑虎泉北路、浆水泉路、再就是饮虎池街和饮虎池车站了。一处泉水街名车站名皆占,饮虎池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知名度可谓大矣,不愧为老济南耳熟能详,新济南充满遐想的名泉。
历史上饮虎池因“李广难封”,没有机会入选明、清两朝历下七十二名泉,等到2004年4月,济南重新评选名泉时,饮虎池又因“冯唐易老”被埋入地下10多年,致使未到“金榜题名时”便已未销声先匿迹了,自然也就无缘“一朝成名天下知”参选新72名泉评选。这不仅仅是饮虎池的遗撼,也是老济南爱泉人耿耿于怀的遗撼。
前些日子,我约30位老济南发小,年龄都在65岁以上,皆是在护城河畔长大的民间爱泉人,对市区名泉前十名进行“大嘴”排列,饮虎池之名竞赫然在列。后来我又写市区30处名泉,随机供友人选择,两次选项排序如下: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王府池(濯缨泉) 、饮虎池、金线泉、漱玉泉、白石泉、腾蛟泉。
饮虎池遗址在饮虎池街、上新街南北两街中间,泺源大街路口中央的“安全岛”位置,这地方最早叫饮虎池前街,是现今泺源大街的一部分。从杆石桥到趵突泉南门,这段路曾经是百年老街西青龙的遗址,原是一条交通拥挤的老街,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灰墙旧宅,那时饮虎池就在路口中央,泉池2.5米见方,高度约一米,青石垒砌,上沿压一排脊瓦式青石板,被爬上爬下的“熊孩子”们磨的锃明瓦亮,泉池东行数步路北是清真女寺,再往前走百米就是有名的“劝业场”,后来更名为国货商场,附近最有名的地方当然是万竹园。
饮虎池周围在早是一片大湾,承接从南边上新街流过来的山水和周围冒出的泉水,因湾边最早住着一户陈姓人家,后来被习惯称叫陈家大湾,也有人称陈家大河,河水汇入白龙湾,流入万竹园,然后从趵突泉园内流入护城河,现在圈进趵突泉公园中的白龙湾就是原陈家大河的一部分。明末清初,饮虎池街、西青龙街、围屏街、趵突泉前街等业己形成街巷,后来演变成一条800米长,5一6米宽的东西通道,就是现在泺源大街的前身,在青龙街与饮虎池两街交汇处,填平了一段陈家大湾,形成了最初的交岔路口。周围百姓热爱这片处在路口中央的泉水,便把泉眼砌成方池保留下来,得名饮虎池。
泺源大街东起历山路,西至杆石桥,是济南市最繁华的道路之一。1993年修建泺源大街时,饮虎池连同西青龙街、趵突泉前街、正觉寺街、宽洪街、仁里街、东舍坊街等一起埋在了路基下。那时候人们的保泉、爱泉意识不强,不晓得泉水是济南人的灵魂。现在想来,如果当初饮虎池不埋,留在原地保护起来就好了,泉水旺季时或许还能涌出泉水来。若是那样,饮虎池可能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在四通八达交通要道中间的清泉。想想看,汩汩的泉水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流淌,岂不是孔孚先生诗中所言“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晴,心也绿了。”
饮虎池本属趵突泉泉脉,被掩埋6年后,或许是因为饮虎池名气太大,或许是因为老百姓呼声太高,也或许是为了保护泉名的需要。1999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一片爱泉人恢复饮虎池的呐喊声中,有关部门在扩建后的公园墙外西南角,重建了一座不接地气的假饮虎池,石砌池中雕饰了三只小老虎,因为位置不显眼,现在已经无人问津。从趵突泉南门西行一站就是饮虎池和饮虎池车站,外地朋友来济南旅游,往往疑惑的问一句:饮虎池在哪?真的饮过老虎吗?如今,即便是本地年轻人,也大概不知道“饮虎池是何许人也”了。
因饮虎池而得名的饮虎池街,现在是闻名泉城的穆斯林“撸羊肉串”一条衔,4年前新拓宽的马路笔直平坦,两边绿树成荫,北行直达城顶街,俨然是一条充满民族风情的清真“旅游路”。上世纪五十年代,饮虎池街上曾涌现出“一代跤王”著名回族摔跤大师马清宗,他少年时翻跟斗,能一气从饮虎池翻到徐家花园,清真南大寺里,至今还悬挂着他跤摔沙别托夫(世界冠军,白俄罗斯人)的照片。饮虎池街上还曾住过济南四大名画家“关黑弥岳”中的关友声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老舍,著名画家张大千都曾常来“关宅”谈古论今,交流艺术,成为饮虎池泉边上的一段佳话。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入饮虎池街,但历史上的饮虎池街200年前已经形成街巷。当时因街巷北接土街,南接西青龙街,方向正南正北,艳阳高照能洒满整条街巷,这在到处是曲折拐弯的西关街巷中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因此最早得名朝阳街。清光绪二年(1876),因同城中另一朝阳街重名,容易混淆,乡贤遂借用街北口路西的罗公祠,更名为大庙街。罗公真名罗文瑜,字寿山,吉林省奉天人,进士出身,清康熙四年(1665)曾任济南知府,大庙为纪念罗文瑜而建,后来罗公祠年久失修,大庙摊塌后不复存在。大约1930年前,叫惯了街口标志饮虎池的居民,因饮虎池声名远扬,后来干脆就把大庙街改称为饮虎池街了。
“饮虎池真的饮过虎吗?”慕名前来街上撸羊肉串,品正宗羊汤的外地游客往往好奇的问?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然怎么叫饮虎池呢?饮虎池本是一湾清泉,就是因为南山中的“猛虎”常来城边打尖,经常在此处饮水,因此取名饮虎池。只是光临饮虎池饮水的猛虎,并非东北深山老林中的斑斓猛虎,而是活跃在南部崇山竣岭中的“马虎”,学名狼也。明崇祯年间编著《历城县志》中记载:“回营杆石桥东皆色目人”。 那时西青龙街、永长街、饮虎池街已经是回族的集中居住地,穆斯林“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羊肉牛排的膻气芳香,便把南山中的“马虎”吸引了过来,老济南管狼叫马虎。
有人或许疑问,狼真能跑到这里来饮水吗?现在当然不能,因为城市大了,人口多了,环境变了,南山里藏不住狼了。但过去济南城小人少,狼有足够的空间息栖,有时候偷闲来城里打个“尖”,半夜里来,黎明前走是常有的事。我老姑家住土街,距饮虎池仅一箭之遥,姑夫清早出门就几次碰到过马虎,那时候赶早出门的人都要带根巴棍子防身。许多母亲吓唬淘气的孩子也会说,“再哭,再哭让马虎听见把你叼了去”,于是孩子便立马停止了哭声。
我小时候家住信义庄,就在英雄山脚下,当时还有狼的痕迹,逢年过节还有义务打更人,晚上轮流在街上打转,大人们依照祖传的办法,在大街小巷的墙上画上许多醒目的白圈,以防野狼出没。民间传说“猫怕皮子(野狸)鸡怕仙(黄鼬),野狗怕火马虎怕圈”。说的就是狼最怕白石灰画的圈,钻进去出不来。其实这是人们为了给自己壮胆,一厢情愿罢了,那里是狼怕钻圈呢。
我有一同学姓陈,家是信义庄南头英雄山农业社的社员,50年前他母亲在六里山西边庄稼地里干活时,看到山坡上有只胖乎乎的小灰狗很可爱,便逮住抱回家养了起来。后来发现这只“狗” 野性十足,经常冲着家养鸡鸭雌牙裂嘴,经明白人一看,才知道是抱回只小马虎,吓的她赶紧又抱回六里山上扔掉了。
再说饮虎池,现在想起来,前辈给这湾泉水起名也真是动了脑筋,若是起名“饮马虎池”很麻烦,不仅显得土气,而且很拗口。若叫“饮狼池”就更麻烦,不仅不中听,而且还有“引狼入室”的嫌疑,况且“狼心狗肺”在人们心目中也不是啥好东西。取名“饮虎池”就不一样了,名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虎乃兽中之王,取一“虎”字更显得威风八面,同时还和趵(豹)突泉、五龙潭、黑虎泉攀上了铁哥们,“泉”借虎威,“虎”借泉势,不然饮虎池被埋没30年,为何仍在民间排名第六,到现在还非常有名呢?
上面说了饮虎池这么多,最终还是想推出一个梦想,恳请园林部门能倾听爱泉人的呼声,把饮虎池在原址重新恢复,让游客寻“虎”时能找到方位,这岂不是泉城文化的一大亮点?岂不更能彰显泉城济南的文化魅力呢?或许有人说这是痴人说梦,在交通繁忙的泺源大街,路口中间怎么能恢复饮虎池呢?人来人往,岂不影响交通?
我的回答是: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路口中间的安全岛宽度本身就是2·5米,东西长度10米,过去的饮虎池长宽各2.5米,现在的交岔路口面积安全岛面积足够大,原址恢复饮虎池“一切皆有可能”。若把饮虎池建成船体型泉池,船头船尾安上信号灯(现在该路口无信号灯,穿越全凭司机素质和行人自觉)再把“假饮虎池”上的三只小老虎移到真饮虎池上,地下挖渠琉浚通白龙湾的地下循环水道,能挖出饮虎池的泉脉更佳,甚至还可以有漂亮的喷泉,从泉边树起一座石碑,写上饮虎池失而复得的来龙去脉,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美事。爱泉不是纸上谈兵,爱泉要有行动。
其实,国内外许多大中城市,比如扬州在交通要道中央设安全岛保护古树、比如常州在交通要道设安全岛保护瞿秋白故居等,都有在繁华路口中间保护古树或古遗址的成功范例。即便是我省的泰安市,也有在繁华的岱庙大道中央保护名木古迹的实例。
饮虎池,不用说它曾经欢腾的泉水,单就那极富泉城文化韵味、极具彰显个性的名字,就足够引起游客的遐思。可如今偏与一隅,名泉遭人遗忘,徒有虚名而无实迹,岂不是让济南人和外地游客倍感遗撼?
2025年9月25日
100年前的济南城,网络图片,侵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