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魏婧琳(除署名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承载历史记忆,塑造独特风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探索城市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成为当前许多城市关注的焦点。
在以“赓续城市文脉:文化繁荣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城市文脉对话活动上,专家为城市文脉保护建言献策。
相聚古城,激荡思想。以“赓续城市文脉:文化繁荣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城市文脉对话活动近日在泉州古城正音书院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保护与创新传承、工业遗产活化与城市更新发展、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与特色风貌塑造、繁荣城市文旅消费等方面共同探讨,推动中国城市文脉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老构件折射修缮匠心
传承历史文化,夯实文脉根基,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各显神通,系统保护历史文脉、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健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与动态更新制度,重点推进老城区、历史街区的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街区……
1982年,泉州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一代代海内外泉州人守护和赓续文脉,让泉州古城整体保存,充满活力。
小山丛竹书院经保护性修缮,保留原完整风貌。(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当前,泉州古书院复兴全力推进,以“守住文脉、传承文化、滋养城市”为使命,书声未歇,弦歌不辍。在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泉州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洪明海看来,城市的气质、品位肯定跟文化有关。以小山丛竹书院为例,书院晚晴室有着传统闽南建筑的硬山顶、燕尾脊风格,为市级文保单位。弘一大师生活简朴,晚晴室内环境也是如此,经过保护性修缮后,保留了原来的完整风貌。“在修缮过程中,晚晴室的砖、门窗、条石等都使用老构件,风化后的年代感符合晚晴室的风格。”此外,在后期布展过程中,室内的一圈展示板完全不接触墙壁,墙壁上一根钉子都没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的敬畏之心。
“我们尊重历史,保留古城城市结构,以宋元城市结构为关注重点,指导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布局、任务策划、试点项目选择、运营模式决策、技术方案编制与审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傅晶对泉州古城保护概况如是说。在泉州古城长期保护利用探索过程中,泉州古城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保护理念,探索出诸多文脉保护的经验做法,包括“微更新、微扰动”风貌保护、“润物无声”街巷肌理修复、“以修代租”盘活古建筑、“文物保险”管护新模式、非遗和民俗传承等,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次活动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也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工匠传统》为题,结合前沿研究成果与丰富实践案例,深刻剖析了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及其与工匠传统之间不可分割的传承脉络。
工业遗产活化转身
当前,城市已成为文化新业态的集聚地、文旅消费的核心承载地。科学谋划城市物理空间与产业、文化等空间格局,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更是为文化注入多元化“灵魂”,让其活起来,火起来。
在江苏南通,唐闸工业镇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近代工业历史遗存,被著名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誉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院总工程师胡力骏解读《南通唐闸工业镇——文脉研究指引创新发展》,生动阐释了如何以深入的文脉研究为先导,推动工业遗产的活化与地区的创新发展。当地利用造纸厂、油脂厂等工业遗存,通过功能置换,培育新型业态,植入文化创意、文博展览、旅游休闲等功能,成功实现老镇的产业转型。在进行保护修缮后,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历史建筑变成活字印刷体验馆,游客可以从找字、排版开始,体验活字印刷。传承文脉根基,在这里“旧踪可觅、新颜渐展”。
德化红旗坊实现了从老厂房到文旅地标的蝶变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泉州也在积极探索工业遗产活化的路径与方式,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创园区、主题旅游、研学基地等多元载体,让工业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新的文化景观、经济引擎和创新土壤。凭借跨界融合的“魔法棒”,泉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百花齐放: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工业遗产老物件展重温历史;德化红旗坊实现了从老厂房到文旅地标的华丽变身;“偶遇世界”开园,用“戏窝子”的魅力赢得了新的流量密码……
导入文化生活气息
专家学者认为,好的文化传承,应该推动生活、文化气息融入城市,从产业上探索促发展、惠民生等问题,促进历史建筑、工业遗存与现代产业、居民生活相融合。
如今的德济门遗址被誉为“露天遗址公园”,是市民游客怀古、休闲好去处。
以泉州德济门遗址、天后宫一带为例,傅晶用古今对比详细分析:过去,这里是城南街区重要的生活和交通节点,由于周边机动交通环绕,德济门遗址成为“孤岛”,文物难以被接触,价值难以被理解,公众难以使用这处空间,失去了这个历史场所和生活节点。如今,泉州致力于共建遗产保护的社会生态环境,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文化遗产的历史场所和生活节点融入社区和公众。每逢节假日,泉州城南就举办各种市集,融入非遗活动,宣传聚宝城南文化历史。市民和游客可以看到一砖一瓦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在走街串巷中感受古城烟火气。
更多集艺术人文、烟火日常、非遗瑰宝于一体的文化街区、文创园区,正在成为一个个“城市会客厅”,为城市带来文商旅体消费的新场景、新增长极。
文脉铸魂带来文旅新生
文脉铸魂,文旅赋能,数字化成为链接各方的一条有机纽带,产品化则是水到渠成。近年来,各地古城得益于历史文化保护实践成果,文旅产业火爆出圈。
福建省委党校客座教授石建平以《守正创新,夯实赓续城市文脉的核心支点》为题指明了赓续城市文脉的核心方向。他认为,赓续城市文脉、推进文化创新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要素和动力赋能,要在彰显城市文脉印记载体和产品上求突破。如编绘城市文脉地图,建立城市文脉数字库,建造城市文脉演进时空走廊,建设城市文脉博物馆、展示馆,将城市文脉印记植入城市文化公园和旅游景区,转化生成文创产品、艺术作品和旅游商品。厦门理工大学丁智才教授在《城中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报告中,将视角聚焦于快速城市化中的特殊区域,系统论述了城中村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中的创新路径。
当城市文脉显现在世人面前,文旅经济发展就风生水起。近年来,泉州市坚持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利用带动了文旅市场火爆,泉州成为白岩松眼中“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沉浸式演出拉近了泉州戏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泉州坚持匠心守护,讲好文化故事,围绕22个世遗点和各县域历史文化特点,通过“微改造”、展览展示、文化演艺等,在每个县(市、区)打造一条以上历史文化街区,全方位立体呈现海丝泉州。同时,泉州通过对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留住文化家底,提线木偶戏、南音、高甲戏、簪花围等非遗瑰宝大放异彩。
国庆中秋长假,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游客与非遗零距离接触。(陈小阳 摄)
文创产品极具泉州特色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泉州以“世遗烟火·非遗万象”为主题,推出上百场非遗活动,呈现“满城尽是非遗秀”的盛况。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特意设置非遗工坊沉浸式展演,让花灯、剪纸、竹藤编、梨园戏与观众零距离对话。丰泽蟳埔·簪花里文旅市集人潮涌动,“拳聚泉州·非遗新生”2025泉州首届划拳超级争霸赛精彩上演,热闹非凡。游客们逛世遗泉州,戴簪花围,品尝石花膏、土笋冻,聆听剧院丝竹声,带走茶、瓷、香特产和各样闽南特色文创品,真切感受千年文脉。
责任编辑:黄冬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