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骑行圈流传着一个“不成文规定”:骑车不进圈,等于白骑车?你要是说自己骑车十年,从来没参加过团练、没进过车友群、没在朋友圈晒过配速,大概率会被圈里人投来“同情又疑惑”的目光:“一个人骑多无聊啊?”“不组队怎么进步?”“连XX车队都不知道,你也配叫骑友?”
但我偏要实名反驳:我近几年骑车,就是个“独行侠”;我还有个朋友,除了下雨,每天雷打不动骑车通勤,同样是“圈外人”。我们俩既没追求过“ gruppo 拉扯”的刺激,也没为了“破风队形”练过默契,更没为了“车队归属感”买过统一队服,但我们骑得开心、骑得自在,身体越骑越结实,精神越骑越松弛——比起被圈子规则绑架,这种“为自己而骑”的状态,才是骑行的终极打开方式。
作为浸淫骑行运动十几年的老炮儿,今天就用幽默吐槽+专业拆解的方式,聊聊“独骑党”和“通勤坚持党”的快乐,顺便扒一扒骑行圈的那些“内卷套路”,告诉你:不进圈子,骑行照样能玩出高级感。
一、先说说我那“风雨无阻”的通勤党朋友:骑车上班,不是“自虐”是“生活刚需”
我这朋友,是个典型的“骑行偏执狂”——家住城东,单位在城西,单程18公里,不算近也不算远。但他自从五年前买了辆平把公路车,就彻底放弃了开车、坐地铁,除了下暴雨(连小雨都照骑不误),每天雷打不动骑车通勤。用他的话说:“开车堵得慌,地铁挤得慌,骑车既能吹吹风,又能活动筋骨,比在健身房撸铁还管用。”
你别以为他是“为了骑行而骑行”,他的通勤骑行,主打一个“接地气”:
- 装备随缘:车是入门款平把公路车,骑了五年,车漆掉了不少,刹车皮换过两次,轮胎补过三次,但他从来没想着换“高端货”;穿的是普通速干衣+工装裤,锁鞋?不存在的,一双防滑运动鞋从春穿到冬;头盔是随便在网上买的百元款,只要能保护脑袋,磨掉漆也不心疼。
- 速度佛系:单程18公里,他能骑50分钟,平均速度不到22公里/小时,遇到路边卖早餐的,还会停下来买个油条豆浆;看到公园晨练的大爷大妈,甚至会放慢速度打个招呼。用圈里人的话说:“这哪是骑行,这是‘遛弯式通勤’。”
- 目的纯粹:他骑车上班,不是为了“晒里程”“秀配速”,就是单纯觉得“方便、舒服”。不用赶早高峰的地铁,不用找停车位,骑到单位刚好微微出汗,精神饱满地开始一天工作;下班骑车回家,能把一天的工作压力都“骑掉”,到家吃嘛嘛香,睡得也踏实。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坚持”:夏天38℃的高温,别人躲在空调房里不想动,他照样戴着遮阳帽骑车,说“出汗排毒,比敷面膜管用”;冬天零下几度,他裹着羽绒服、戴着手套,照样穿梭在街头,说“冷归冷,但骑起来浑身发热,比坐公交暖和”;就连刮大风的日子,他也能逆风骑行,回来笑着说“就当是阻力训练,省得去健身房练腿了”。
五年骑下来,他的变化肉眼可见:以前体检血压偏高,现在数值稳稳当当;以前坐一天办公室腰酸背痛,现在腰板挺得笔直;以前容易焦虑烦躁,现在遇事沉稳淡定——用他的话说:“每天这18公里,不仅是通勤路,更是‘解压路’‘健身路’,比吃任何保健品都管用。”
二、再聊聊我:骑行十年“孤狼”,不进圈子,是为了守住骑行的“纯粹”
如果说我朋友是“通勤坚持党”,那我就是纯粹的“独骑爱好者”。骑车十年,我骑过的路线能绕城市三圈,从城市绿道到郊区野路,从平缓环湖路到陡峭山路,但我从来没参加过一次车友团练,没进过任何骑行群,甚至连骑行APP都没下载过——不是我孤僻,而是我实在受不了圈子里的“内卷套路”。
先吐槽下骑行圈的那些“奇葩规矩”,看完你就懂我为啥不进圈:
- 装备内卷:你骑个入门款公路车,就会有人说“这车太菜,骑不出速度”;你穿普通运动服,就会有人说“不穿紧身骑行服,一看就是新手”;你用百元头盔,就会有人说“命比钱重要,赶紧换气动头盔”。仿佛骑车的快乐,不是来自风的自由,而是来自装备的“价格标签”。
- 数据攀比:进了车友群,每天都是“配速大赛”“里程比拼”:“今天骑了50公里,平均速度35”“周末刷了个100公里爬坡,爬升2000米”,如果你晒出的数据不好看,就会被边缘化,甚至有人暗戳戳地嘲讽“菜鸡还敢出来骑”。我骑车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跟人比谁骑得快、谁骑得远,更不想为了“好看的数据”硬逼自己超负荷骑行。
- 路线打卡:圈子里流行“打卡式骑行”,什么“网红绿道必须去”“XX爬坡点必须征服”“XX大桥必须合影”,仿佛没去过这些地方,就不算真正的骑友。我骑车喜欢“随心所欲”,看到一条陌生的小路就想拐进去,遇到一片好看的风景就想停下来,不想被“打卡清单”绑架,更不想为了拍照而骑行。
- 规矩太多:团练有“团练规矩”,比如“编队间距不能超过半米”“不能随便超车”“要轮流破风”,本来骑车是自由的,结果被一堆规矩束缚,比上班还累;还有人喜欢在圈子里“拉帮结派”,排挤新人、嘲笑菜鸡,让骑行变成了“社交战场”,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而我一个人骑行,快乐简直翻倍:
- 速度自由:想快就快,想慢就慢,不用迁就别人的节奏。遇到顺风,就猛蹬几脚,感受风驰电掣的快感;遇到逆风,就放慢速度,欣赏路边的风景;累了就靠边歇会儿,喝口水、吃点零食,不用怕被队友催“快点,别拖后腿”。
- 路线自由:不用跟着“打卡清单”走,也不用听别人推荐“热门路线”。我可以今天骑城市绿道,明天骑郊区野路,甚至可以骑着骑着突然拐进一条小巷,发现隐藏的美食店;也可以在山里迷路,误打误撞找到一片没人知道的瀑布——这种“未知的惊喜”,是组队骑行永远得不到的。
- 精神自由:一个人骑行,不用说话,不用社交,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车轮的转动。风拂过耳畔,鸟叫虫鸣在身边响起,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这种与自然独处的时光,能让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能烟消云散。我常常在骑行中思考问题,很多工作上、生活上的难题,骑着骑着就想通了——骑行对我来说,不仅是运动,更是“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十年独骑,我收获的远比“圈子认可”更珍贵:
- 身体上:从“爬三楼喘”到“骑50公里不费劲”,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都大幅提升;以前换季容易感冒,现在一年到头很少生病;体重从160斤降到140斤,肌肉线条明显,整个人看起来更精神。
- 精神上:变得更独立、更沉稳、更有耐心。一个人骑行时,遇到爆胎、迷路等突发情况,只能自己解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遇事不慌、沉着应对”的性格;骑行教会我“慢下来”,不再追求“快节奏的焦虑”,而是学会享受过程,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让我变得更从容。
- 认知上:我骑着车走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探索了郊区的山山水水,我看到了城市的繁华,也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我遇到过善良的路人(比如爆胎时帮我修车的大爷),也经历过惊险的瞬间(比如下坡时刹车突然失灵)——这些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热爱这个世界。
三、专家视角:骑行的本质是“自我满足”,圈子是选项,不是必需
作为自行车运动专家,我一直认为:骑行的核心价值,是“为自己带来快乐和健康”,而不是“获得别人的认可”。进圈子有进圈子的快乐,比如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组队挑战更难的路线、学习更多骑行技巧;但不进圈子,也有不进圈子的自由,比如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不受规则束缚、享受纯粹的骑行时光——两者没有高低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不进圈子就白骑车”?其实是陷入了这三个误区:
- 误区一:把“社交”当成骑行的核心。骑行确实有社交属性,但社交只是“附加价值”,不是“核心价值”。如果为了社交而骑行,为了合群而硬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比如买昂贵的装备、超负荷骑行),反而会失去骑行的快乐。
- 误区二:把“别人的认可”当成骑行的动力。骑行的动力应该来自“自己喜欢”,而不是“别人觉得我厉害”。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就会被“攀比心理”绑架,骑行变成了“炫耀的工具”,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 误区三:认为“组队才能进步”。不可否认,组队骑行可以学习别人的技巧、在队友的鼓励下挑战自己,但进步的核心还是“坚持”和“科学骑行”。像我朋友那样,每天坚持通勤骑行,同样能提升体能;像我这样,一个人慢慢探索、总结经验,同样能提高骑行水平——进步与否,和进不进圈子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独骑党”和“通勤坚持党”,我有几个专业建议,让你骑得更安全、更舒服:
- 安全第一:不管是独骑还是通勤,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戴头盔、穿反光衣(尤其是晚上骑行);定期检查车辆,比如刹车、轮胎、链条,避免骑行中出现故障;尽量避免走偏僻、没有路灯的路线,遇到突发情况及时报警。
- 科学骑行: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和里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骑行前做热身,骑行后做拉伸,避免肌肉酸痛和受伤;注意补水和补给,尤其是长距离骑行,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调整好骑行姿势,车座高度、把位角度要合适,避免长时间骑行导致腰酸背痛。
- 享受过程:不要把骑行当成“任务”,要学会享受骑行的过程。比如通勤时,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听听喜欢的音乐;独骑时,可以停下来拍照、记录生活;遇到好看的风景、好吃的美食,都可以停下来体验——骑行的快乐,往往藏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瞬间里。
四、结尾:骑行十年,我依然热爱“一个人”的自由
骑行十年,我见过圈子里的热闹喧嚣,也享受过独骑的宁静自在;我佩服朋友风雨无阻的坚持,也坚守着自己“不进圈”的原则。我们虽然骑行的方式不同,但都在骑行中找到了快乐、收获了成长——这就是骑行的魅力,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只要你喜欢,只要你坚持,就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人问我:“骑行十年都不进圈,你不觉得无聊吗?”我笑着回答:“无聊?我忙着看风景、忙着和自己对话、忙着感受风的自由,根本没时间无聊。”对我来说,骑行不是“社交活动”,不是“攀比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如果你也喜欢骑行,如果你也不想被圈子束缚,如果你也想为自己而骑,那就勇敢地做一名“独骑党”或“通勤坚持党”吧——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不用遵守别人的规则,只要你骑得开心、骑得安全、骑得健康,就是最棒的骑行者。
毕竟,骑行的终极意义,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骑过多少网红路线、晒过多少亮眼数据,而是你是否真正享受骑行的过程,是否在骑行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你是喜欢独骑,还是喜欢组队骑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