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敢相信!一家耗时8年、砸下50亿巨资打造的古镇,如今唯一的盈利项目竟然是停车场。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真实的经营状况。 2023年,这座投资24亿元的古城仅获得520万元收入,却亏损了2.49亿元,停车场收费成了它的主要收入来源。
像这样“脑死亡”的古镇在全国不是个案,超过500个古镇古镇正处于关停或半关停状态,其中不乏投资40亿的济南宋风古城这种一期工程都未能完工的烂尾工程。
曾经人声鼎沸的古镇,如今只剩商家比游客多的凄凉景象。
走进这些“新古镇”,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标准化的仿古建筑:青砖黛瓦、小桥流水、雕梁画栋。
这些外表精致的景区,看起来“古色古香”,但稍作停留,便能发现它们千篇一律,缺少任何地方特色。
无论你走到西南的四川、江南的浙江,还是北方的河北,古镇里面卖的东西都如出一辙:臭豆腐、烤鱿鱼、手串、簪子。这些所谓的“特色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来自批发市场,甚至可能是从义乌直接批量采购而来。
一模一样的景观和商品,失去了任何新鲜感。游客来一次后便失去了重游的欲望,毕竟,这些景区除了名字不同,其他地方几乎一模一样。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古镇凉了,关了就算了,怎么会亏得这么惨?关键在于那些高昂的沉没成本。
首先是巨额投资折旧。大部分古镇的建设费用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而建筑的折旧每年都会计入成本,即使没人来玩,亏损也在持续增加。
其次是运营维护成本。古镇再冷清,也得保持基本运转,保安、保洁、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一样少不了。此外,有些古镇还负担着高额的贷款利息,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债务危机。
有些古镇,曾经也风光过。比如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业初期吸引了大量游客,但由于缺乏持续性的文化活动,很快热度大减。
而更典型的例子是河北的崇礼太舞小镇——这个以滑雪为卖点的古镇,在冬奥会热度过去后迅速冷清下来,投资方为填补资金缺口,不得不将部分项目变卖。
例如大庸古城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三个月,前期未对市场需求、业态布局、运营模式进行充分论证,导致建设过程中设计方案反复调整,原本 550 天的工期延长至近五年,出现 “施工等设计” 的荒诞场景。
张家界同期还上马了投资 17 亿元的 “古庸城” 项目,与大庸古城建筑风格、业态规划高度雷同,最终因缺乏特色至今未能正式营业。这种扎堆建设的现象并非个例,江浙地区 30 余个 5A 级古镇密集分布,建筑与商业形态高度重合,直接引发市场供需失衡。
业态同质化与文化内核缺失成为压垮多数古镇的关键。
大庸古城曾寄望于沉浸式演艺《遇见大庸》吸引客流,但其剧场峰值容量仅 349 人,而张家界本地同类演艺项目单场可容纳两三千人,核心产品在竞争中毫无优势,最终陷入 “演一场亏一场” 的困境,2024 年上半年飞行影院与游船项目日均购票不足 15 人。
常德桃花源古镇则暴露了更普遍的问题,项目以 “文旅配套” 为名,实际侧重房地产开发,四合院售价曾达每平方米 2 万多元,却未深入挖掘本地桃花源文化内涵,最终商铺大量空置,房价腰斩仍无人问津。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89.8% 的受访者认为古镇存在相似性,38.5% 的人直言古镇缺乏独特之处。
“重地产、轻文旅” 的运营模式加剧了资金链断裂风险。仿古项目普遍属于重资产投入,土地开发、建筑施工等前期成本高昂,部分开发商过度依赖房产销售回款维持运营。桃花源古镇开发商坦言,因项目缺乏流量吸引力,与 37 家企业洽谈合作均未成功,融资陷入僵局。
成都龙潭水乡更早在 2017 年就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滞,当地政府曾推动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计划 2019 年完成盘活,但直至 2025 年仍无实质性进展,开发商已进入预重整阶段。这种模式下,一旦房产销售遇冷,项目便失去资金造血能力,最终沦为 “烫手山芋”。
规划失当与配套缺陷进一步加速了古镇的衰落。重庆义渡古镇仅用一年建成,却因选址在长江低洼地带频繁遭受水淹,商铺店主多次因设备与装修被淹承受数十万元损失,景区入口处至今留存着清晰的水位标示牌。
交通规划的失误更让客流雪上加霜,原本途经古镇的公交线路因停车楼建设被取消,而每小时 4 元的停车费又劝退了大量自驾游客,最终开发商于 2025 年 6 月注销,古镇彻底沉寂。
类似问题在多地存在,部分项目甚至未考虑淡旺季差异,如常德大唐司马城所在的柳叶湖度假区季节性客流波动极大,先天不足的规划让项目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
即便是头部企业运营的古镇也难逃颓势。中青旅旗下乌镇与古北水镇作为行业标杆,2024 年同样出现业绩下滑。
乌镇全年接待游客 743.38 万人次,较 2019 年巅峰期减少近 200 万;古北水镇游客量同比下降 14.78%,营收锐减 24.46%,高额的折旧摊销费用让净利润持续承压。游客投诉集中于过度商业化、服务品质下降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吸引力。
如今各地政府虽尝试盘活这些项目,但难度远超预期。张家界组建债务风险化解专班,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引进投资人等方式重整大庸古城;
重庆淮远古镇被司法拍卖后更名为 “铜梁龙街”,计划复制洪崖洞模式进行改造,但市场对同质化项目的信心已严重不足。这些努力能否打破 “建时轰轰烈烈,建后冷冷清清” 的怪圈,仍有待时间检验。
信源: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http://m.toutiao.com/group/7521175099043496457/?upstream_biz=doubao
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5/0927/c428181-40573127.html
浙江在线:https://china.zjol.com.cn/pinglun/202510/t20251008_31272659.shtml?v=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