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孙瑾杰 王淑慧
一砖一瓦,皆是历史;一街一巷,皆有故事。11月2日上午,武汉图书馆“长江文明”系列第十一期《老城新意:汉口历史街区的探寻》在江城书房温情启程。历史文化研究者、拾璞城市通识计划策划人陈耀红带领市民读者,走进中山大道背后的租界街区,开启一场“行走的历史课”。
“武汉的租界,始于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汉口开埠……”陈耀红向大家介绍武汉开埠的历史,并向听众推荐书籍拓展阅读。
每一段路,都是一段历史的切片。随着北伐战争的一路北进,1927年,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工农革命热情高涨,帝国主义深感不安,1月3日,英国水兵悍然用刺刀驱杀集会群众,造成数十人死伤,惨案发生后,武汉各界群情激奋,1月5日,示威队伍一举冲进英租界,占领了巡捕房,其后更是据理力争,彻底收回了英帝国主义盘踞了66年的汉口租界,更推动了九江、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武汉美术馆外侧这一段路被命名为“保华街”。站在中山大道上,陈耀红介绍。
活动以江城书房为起点,沿中山大道深入英租界片区。“过去的中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搭配夯土砖砌成的土坯房,而西方人带来了新的建筑方式。”在汉润里,陈耀红对比了武汉“里分”与上海“石库门”的异同:“石库门门框是用厚实的石条打造的,更显高端;里份受码头文化影响,更务实,反映武汉人直爽的性格。”
行至吉庆街,一面方言墙勾起老武汉的集体记忆。“‘汉味小吃米当家’,豆皮、糊汤粉、面窝,名字看似与米无关,却都是用米制成”,陈耀红解释道。“武汉很多老字号都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汪玉霞以糕点闻名,但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它最初是做茶叶生意的,后来糕点制作水平不断提升,逐渐转型为糕点铺,可谓‘副业变主业’。”
“咸安坊每户有前院、后院,甚至私井,‘中国船王’卢作孚曾居住于此,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物资需紧急调往西部,卢作孚放弃个人财富,全力投入抗战物资转运工作。”陈耀红介绍,咸安坊与汉润里的建筑差异,反映了当时居住者的身份与阶层。
卜内门洋行旧址,与其他洋行建筑风格差异很大,更融合了武汉本地的建筑特色,设有回廊通风透气。景明洋行旧址百年前全落地窗设计令人惊叹。“虽是格子拼接,但在当时已极为先进。”陈耀红说。
在平和打包厂,大家寻找刻有“阜成”字样的老砖,“百年之后仍在诉说质量承诺”,陈耀红指着墙角的砖块说道。厂内保留的货物滑道与挂墙壁上扁平消防桶等细节,也让人窥见早期工业设计的智慧与巧思。
陈耀红总结说,“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城市更新的见证。” 老街区不再只是静止的历史标本,更是可漫步、可触摸、可生活的城市文化空间。据悉,该系列下一期活动将围绕“万里茶道”展开,继续在汉口的街巷中追寻“东方茶港”的传奇。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