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鄂渝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脉腹地,一座文化宝库正焕发时代光彩——第四届湘西州旅游发展大会将于11月7日至9日在此隆重举办。龙山县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土家织锦、打溜子、毛古斯舞、咚咚喹、梯玛歌、摆手舞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等40多个国字号品牌。这是一方民俗文化丰富的沃土,正通过创新活态传承模式,让千年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千年文脉:土家文明的活态基因库
走进龙山,仿佛踏入一座土家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青石板路蜿蜒在吊脚楼群间,檐角悬挂的铜铃在晨风中叮当作响,将六百年的土司往事娓娓道来。在苗儿滩镇,国家级非遗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彩线正编织着新的传奇,古老的腰织机上,丝线如溪流般在经纬间穿梭,120多种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土家族的彩虹正在新时代的云锦上徐徐铺展。
非遗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土家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龙山县创新建立"非遗传承人库",对300余名各级传承人实施"传帮带"动态管理,让土家织锦、摆手舞、咚咚喹等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和数字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传统技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活态传承的模式,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创新的文化实践,真正实现了从"遗产保护"到"文化再生"的跨越。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型
清晨的苗儿滩镇捞车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的织机声已清脆响起。这位与织锦相伴半个世纪的老艺人,创新开发出双面织锦技法,让传统纹样跃上时尚服饰。"过去织锦是嫁妆,现在是致富宝。"刘代娥笑着说。如今,龙山县已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织锦产业链,86个非遗工坊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土家织锦围巾等文创产品远销海内外,带动上万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产值突破 1.2 亿元。
在靛房镇九年制学校,千名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别具特色——摆手舞的铿锵步伐与打溜子的激越节奏交织成独特的课间交响。"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一项非遗技艺。"校长介绍,自从县内推出“非遗进校园”工程后,该校就系统的将土家织锦、摆手舞等纳入必修课,聘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让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通过“非遗+教育”的融合模式,龙山县将静态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动态的青春实践,让古老文化在年轻一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传统节庆的创意表达
夜幕下的惹巴拉景区,一场沉浸式非遗展演正在上演。借助现代光影技术,古老的"梯玛歌"祭祀仪式焕发新魅力,身披稻草的"毛古斯"舞者在3D投影中穿越时空,引得游客阵阵惊叹。"这比单纯的表演震撼多了!"来自长沙的游客李女士连连按下快门。
龙山县将传统"舍巴日"节庆打造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在2023年首届旅游发展大会上,40余个文旅项目签约落地,精心设计"非遗研学线路",串联起惹巴拉、里耶古城、八面山等景点,游客可体验织锦制作、秦简拓印、土家山歌对唱等特色项目。"非遗+旅游"的模式成效显著。据统计,2024年,龙山县文旅综合收入突破65.77亿元,游客接待量超652.91万人次,丰富了文旅融合新业态。
酉水河畔,古老的织机声与游客的笑语相和;八面山上,传统的摆手舞与青春的节拍共鸣。龙山县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底、产业为翼,书写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了独具特色的"龙山速度"。
11月7日至9日,诚挚邀请四海宾朋走进神秘湘西,相聚美丽龙山!
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均注明来源;若来源不详(无法查证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将标明: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来源|龙山融媒,部门图片来自宣传部、各景区及网络
作者|张 军
编辑|田润酥
审核|初审 蒋 慧 复审 周 娇 终审 朱 勇
美丽乡村•我的村:农旅融合趟出乡村振兴“明星”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