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博物馆坐落在陶阳里景区内。当我们从瓷宫出来赶到陶阳里附近时,已经快11点了。绕着陶阳里几乎转了一圈,才在一个单位院落内找到一个停车位。
2025年10月22号是周三,工作日,能把单位院内的车位共享给游客,真需要给景德镇点赞。
陶阳里景区很大,我们时间有限,只打算看看御窑博物馆。
没想到,从东一门入园后,右手边就是一个大展厅,进去发现是有关“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的。于是,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
展览讲述了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的地理位置,其得天独厚的瓷石、高岭土储量、水陆交通的便利,以及其涵盖范围,即由镇区瓷业生产中心、湖田古瓷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长岭瓷石矿遗址和蛟潭窑柴燃料产区5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瓷业生系统。作为10至19世纪(即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手工瓷业的代表性遗存,展现了中国手工制瓷技术、瓷器艺术和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手工瓷业对世界手工瓷业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深远影响。
"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的产业空间格局,由宋元时期景德镇中心窑场湖田古瓷窑址,演变为明清时期景德镇完整的产业格局序列。这一格局突破了制瓷生产紧邻原料产地发展的固有模式,形成了手工制瓷时代独特的瓷业生产空间组织形态。在10至19世纪世界手工瓷业发展历史上具有突出代表性。
展览系统地展现了从原料开采加工到产品包装等生产所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以及手工业时代最成熟、先进的生产设施,见证了手工业制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水平与成就。
展览呈现了官方管理机制对景德镇瓷业技术进步的推动,成熟的产业分工和高度生产标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社会生产组织形态和文化习俗风貌。
10-19世纪,景德镇手工瓷业持续推动中国和世界制瓷技术、艺术的融合创新,深刻体现了全球范围内多种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
通过观看这一展览,使我对景德镇瓷业历史有了一个简要但全方位的了解。
走出展厅,我急切的想找到原计划参观的御窑博物馆,却发现还需要走过一条弄堂。
这个弄堂很长,不过两侧的房屋都是大门紧闭,不知是否现在是旅游淡季?
终于来到御窑博物馆。
不过,我们是从它的后面过来的,入口在另一侧。
这个御窑博物馆建筑造型很奇特,很吸引人眼球。
内部空间也让人感到震撼。
布展很让人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御窑厂遗址的北部有一座隆起的小山,名为珠山,上有龙珠阁。这座小山在清代《御窑厂图》中被标注为"珠峰"。
龙珠阁
它并非自然形成的山丘,而是由瓷片和窑渣等废弃物堆积所致,最迟在明代晚期已成"高阜",且有亭阁建立于上。考古发现表明,御窑厂遗址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瓷片,层层叠压,错落起伏,形成了一道极为特殊的遗产景观。
根据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御窑厂是一处有作坊、窑炉、衙署、祠庙等不同功能分区的封闭院落。近年来随着考古进展,遗址内发现了窑炉遗迹、作坊基址、辘轳坑、澄泥池、储料缸、晒架塘、瓷片掩埋坑、待加工的瓷石堆,以及厂墙、亭阁和辕门基址等丰富的历史遗存。
其中,瓷片堆积尤为独特和壮观。即便拥有最好的原料、最优秀的工匠、最完备的设施,由于瓷器生产环节多且工艺复杂,御窑仍不可避免地出现残次品。为保证产品质量,御窑执行严格的验收标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合格的落选品都被集中销毁掩埋在厂内,禁止流入民间。与普通窑场相比,这些瓷片在规模数量、埋藏方式,及其背后的机构属性、历史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
曾经被打碎掩埋的瓷片或成坑、成片、成堆,成山,逐渐沉寂于时空,消逝于记忆。近年来,随着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展,数以千万计的瓷片逐步重见天日,伴随它们出土的还有建筑构件、窑具、工具、试照等,器物品类丰富,时代跨度宽广。
截至2024年底,御窑博物院已修复出土器物3000余件,不少品类还填补了海内外博物馆的收藏空白,为世所罕见的绝品孤品。
与进入宫廷、走向世界的完整器物不同,这些没能走出御窑厂的落选瓷器碎片是否还有价值?如今重聚,意义几何?
整个展览,从御用瓷器的烧制,到制度规范、技术创新等,全方位展示了御窑的发展历程,非常值得一看。
#我的旅行日记##旅行##我要上头条#@头条本地通@头条旅游@头条带你游中国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开心南湖游记
我将与您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您足不出户也能与我一起畅游神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