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近期网络看到各地旅游,岀现清代总兵和副将巡城戎装照,想到四川阆中古城,阆中古城目前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历史悠久,古今驻军历史连续2000年之久,特别是清代康熙末年至雍正初期,有七年时间,实际守护这块地方的是商戎并举,川陕蒙家将,我们把他们称为“阆中蒙家将”,蒙善宇/蒙元亨/蒙应瑞三代大将军。代表人物是当时川北镇署副将的蒙应瑞,三代是中国历史最为传奇的人物,因为他们三代从普通商戎世家蜕变成顶级将门世家仅一次战役一年时间完成的。
说他们是顶级,主要是他们享受了帝制历史上地方文官武将中宅第的高配,门阔五开间元戎府邸,御笔元戎第宅匾,以及直达皇权的信息通道。特别是本籍名将镇守本地的特权,驻扎阆中七年,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因为在古代军人晋升将军后,必须离开原籍异地镇守,但蒙应瑞协助5任总兵调防,这本身就是王朝帝王经过多种因素,而全面考虑特定中的特例,也是皇帝对阆中古城的高度重视和民生的关爱。如果今天的阆中古城再现蒙家将巡城故事,将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阆中古城如再现清代川北副将蒙应瑞巡城的历史场景,其文化内涵远不止一场简单的古装表演。它是对一段独特“商戎并举”历史、一份深沉家国情怀以及一座古城军事基因的生动诠释。
一、 蒙家将巡城活动的三层文化内涵
· “商戎并举”的治理智慧:蒙应瑞及其家族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展现了文武兼济、商戎合一的模式。蒙应瑞本人因康熙五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西征雪域高原绰马喇处延信大营,六时辰的战功从士兵直升总兵待旨,实授川北副将。而其祖父蒙善宇与父亲蒙元亨虽为商人,也因保障军队后勤获封“骁骑将军”虚衔,兼具“一品大商”。蒙家在阆中实际扮演了军政与商贸双重管理角色。巡城活动能生动体现这种跨越文武的家族传统,以及清代对川北这一连接秦省(陕)、荆襄(湖南、湖北)水陆要冲战略要地的治理智慧。
· 个人与城市的家国情怀:蒙应瑞驻守家乡阆中七年,协助五位总兵调防,其后半生更辗转南北,守守京师,乾隆九年升湖北宜昌总兵。乾隆十年擢升官至湖广镇筸总兵,统辖今凤凰古城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内外玖协营汛军政事务六年。退休后,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年84岁继续关注边疆,请缨助力平定大小金川并献计献策,在阆中营区演武厅点兵点将和选拨武举人才,这段经历是武将对故土守护的深刻体现。巡城能塑造一位 “活的”本土英雄 ,使乡情、忠勇、责任这些家国情怀变得可知可感。
· 古城军事基因的鲜活注脚:阆中作为历代郡、州、府、道及军镇治所,张飞曾在此镇守七年,清时更是川北镇总兵署所在地。再现蒙应瑞巡城,并非生造历史,而是为这座古城 “易守难攻”、“巴蜀要冲”的军事重镇本色提供一个更贴近清代、有据可考的历史切片。
二、比张飞巡城更丰富的体验
蒙应瑞巡城在历史还原和游客体验上,可能比目前已广为人知的“张飞巡城”更具层次感和挑战性。
对比维度 :张飞巡城 /蒙应瑞巡城
核心形象: 单一、符号化的"猛张飞" 三代将军/蒙应瑞形象多元;可展现戎装与微服不同形态
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 /清代康雍乾时期
叙事层次: 威猛、守护 军威/ 亲民、家族传承,故事线更丰富
互动体验: 观赏、拍照为主 /多层次互动,如“微服察民情”、“军营操演”等
三、如何让历史“活”起来
要让蒙应瑞巡城活动深入人心,可以围绕其核心文化内涵,设计一些更具体的呈现思路:
· 紧扣“商戎”特色:在巡城仪仗中,可设计体现蒙家 “一品大商”与“骁骑将军” 蒙善宇/蒙元亨父子的双重身份元素。例如,蒙应瑞随行队伍中既可有着甲兵士,也可有象征商贸的镖师或运送特产的模型(如阆中丝绸、保宁醋)。
· 再现历史场景:除了常规的戎装巡游,可以策划 “微服巡街” 的情节。让演员扮演的蒙善宇/蒙元亨父子,特别是蒙应瑞身着便装,在古城内与游客互动,询问物价、倾听“民情” ,生动展现其“上马管兵、下马管民”的职责。
· 联动现有景点:将巡城路线与蒙家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威德牌坊处蒙家将同时迎恩拜将处,迎恩街的 “元戎第”府邸遗址、“官菜园”,演武厅,陕西会馆、川北道署等地标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蒙家将文化寻踪”路线。
· 融入本土元素:巡城队伍经过售卖张飞牛肉、保宁醋等特产的店铺时,可以设计一些互动,以此巧妙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阆中生活。
分析深入地理解这项活动背后的价值。如果决定进一步推进,与地方文史专家合作,深入挖掘清代武官官制、服饰与礼仪细节,会让整个活动更加出彩。
四、蒙应瑞在阆中驻守的七年
(1721-1728年)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重要活动:
①军事防御
重修瓮城连珠:主持修复明代遗留的防御体系,增设锦屏山瞭望台,形成烽燧预警网络,强化嘉陵江险滩的铁索横江防护措施,扩建演武厅等,雍正五年参加园明圆西征庆功,奉旨射箭。
②防御体系完善
在任期间,协作五任总兵(王允吉、张元佐、李如柏、潘之善、马纪勋)调防,通过军事改革巩固边防。
③水利建设。
疏浚航道:主持疏浚河溪关至沙溪场的航道,凿除暗礁,江船载量从200石增至500石,促进阆中绸缎、保宁醋等特产外销。
④兴修水利:
在城东开凿“惠民渠”引江水灌溉农田,改良千亩旱地为良田,史载“昔年龟裂地,今作稻浪翻”。
⑤民生工程
军屯代赈:首创“军屯代赈”制度,令戍卒农闲时协助民工修筑石堰,形成军民共建的防御体系。
⑥文化保护
修缮古迹:重修滕王阁并题写“江山胜迹”匾额;修缮张飞庙时保留“怒目持矛”的原貌。
⑦政商贸促
在保宁府署周边开设商贸集市,推动地方商贸繁荣,雍正五年参与制定形成“保府九属”的军事与经济格局,延续近两百年。 主持“川北道署”重建的制定计划在雍正八年施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