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滇池畔108公里绿道,不仅串联起生态与人文,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绿道经济带”。环着这条“翡翠项链”,云南昆明以文旅为引擎,“大湿地、大生态、大景区”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即日起,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联合掌上春城共同推出“滇池朋友圈”主题报道,通过对话环绿道“文旅+”新业态的创业者们,解读“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诗意栖居背后的产业密码。
清晨的滇池绿道上,骑行爱好者穿梭而过,成为海晏村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这条108公里的绿道,催生了沿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海晏村提供的数据显示,约30户村民在家门口创业,通过开办民宿、销售农特产品、经营餐饮等方式,户均年增收4万元至5万元。凭借滇池绿道沿线产业经济的持续带动,海晏村从昔日的静谧渔村,转变成为集绝美落日景观和深厚渔家文化于一体的文旅融合代表。
民宿主的绿道机遇:客流重构与服务升级
云滇朴语民宿负责人郑欣怡是海晏村最早一批的民宿创业者之一。站在院子里,她指着不远处的滇池回忆道:“一年前,我被这里的滇池风光和古村落风貌深深吸引,就想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人。”她的民宿在保留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同时,巧妙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
“绿道贯通后,客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郑欣怡用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过去依赖周末游客,现在骑行爱好者、外地旅居客占比显著提升,已占到总客源的半数以上。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
山隐筑民宿负责人王艳对此深有感触:“绿道建设前,海晏村的旅游还停留在零散的周末游客。如今,客源结构更加多元。”谢里民宿负责人谢欣廷补充道:“现在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比例更为均衡,骑行和徒步爱好者占到了总客源的30%左右。”
业态创新:从单一住宿到复合体验
面对绿道带来的新客群,海晏村民宿主们积极创新服务内容,推动产业从单一住宿向复合体验转型升级。
谢里民宿充分利用其“民宿+咖啡馆”的独特优势,成为骑行爱好者的热门休息点。负责人谢欣廷介绍:“我们提供了免费自行车租赁、徒步路线规划等服务,目前正在试运营阶段,逐步开发了'湖畔下午茶'、'落日观景位预定'等特色产品。”
谢欣廷对绿道带来的“淡季不淡”效应感触很深:“咖啡馆主要面向骑行、徒步和游玩的本地客户群,许多客人都是途经时发现我们的。在运动过程中到此休闲放松已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这类客源占比约20%,确保了周中客流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各民宿还计划开发更多与绿道场景紧密结合的特色服务。郑欣怡表示:“我们将完善户外野餐篮、湖畔下午茶等特色产品,这些文旅服务会很受客人欢迎。”
共生共荣:绿道与民宿的相互成就
海晏村的民宿产业与绿道沿线业态已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王艳介绍说:“我们定期组织'民宿主理人带骑'活动,让客人深度体验绿道之美。”这种深度融合让海晏村民宿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正如谢欣廷所言:“我们不是在经营一家民宿,而是在打造一种以绿道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当被问及滇池绿道带给民宿最宝贵的是什么时,谢欣廷感慨道:“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客源,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让民宿从单纯的住宿场所变成了深度体验的载体。”王艳则用生动的比喻描述:“现在的海晏村民宿与滇池绿道,就像鱼和水的关系。绿道为我们带来了生机,我们也通过优质的服务,让每个经过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滇池之美。”
面对未来发展,民宿主理人们有着清晰的规划。郑欣怡提到:“我们计划进一步升级硬件设施,增加与绿道相关的体验项目,同时也希望海晏村能在整体营销、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王艳补充道:“我们后期会与周边的露营地、水上项目建立合作关系,为住客提供套餐服务,期待未来能举办更多活动,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延长整个民宿产业的生命力。”
据海晏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借助绿道沿线经济发展契机,全力打造“体验式旅居业态”,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业格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产品。通过构建“核—廊—点”立体商业生态,打造滇岸咖啡走廊等项目,进一步激活产业动能。
夕阳西下,又一批骑行爱好者来到海晏村。绿道旁的民宿亮起温暖的灯光,迎接这些因绿道而结缘的客人。在这里,生态价值正通过一种温柔而持久的方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掌上春城记者:浦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