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宝山长滩观光塔顶层,从180米处俯瞰,一艘艘国际邮轮在吴淞口的江面上划出道道弧线。
数据显示,仅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一处口岸,去年全年便承纳约133万旅客出入境,“今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加20万,其中约10%是境外游客”。在赴宝山区考察调研时,市政协常委、对外友好委主任张小松说。
如何让境外游客来上海宾至如归?从今年初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联合市政府外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重点课题调研,瞄准“持续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主题,为上海发展建言献策。日前,记者随委员走访了多处“‘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第一站”。不少政协委员认为:“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看到的第一眼很重要。”
邮轮口岸:挖掘入境游增量
市政协委员、上海小荧星集团总经理助理、品牌中心总监石景宇说,从游客视角出发,各类口岸的发展建设尤为重要,它超越基础的通关服务,是递给入境游客的第一张城市名片。
拿邮轮口岸来说,2011年10月开港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从“游客买瓶饮料、吃个饭都不方便”的码头,快速发展成为亚洲第一的邮轮口岸。但政协委员坦言,要迈向世界邮轮旅游目的地,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出境游客多而入境游客相对较少。如何进一步挖掘入境游增量,使上海从单一的邮轮客源地,转变为重要客源地与目的地并存的市场?
“作为枢纽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主营几类出入境游航线。”宝山区滨江委副主任张维倩介绍,一类是访问港邮轮,即满载外国游客的邮轮从他国母港出发,途经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短暂靠泊半天。“邮轮公司选定访问港,核心是考量这座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停靠上海能否成为产品的一大卖点,吸引全球游客为此买单。”张维倩介绍。
这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更有吸引力?张维倩介绍,受靠泊时间限制,访问港游客约有半天时间在上海自由活动,“有人选择在周边闲逛,部分外籍船员也会下船购买补给、半天游等”。政协委员建议,口岸周边区域应持续提升服务能级、配套观光项目,让入境游消费有更多理由。
近年打造的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整合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等文旅资源,力求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今年国庆,度假区再焕新,文旅商业综合体“上海·海上世界”正式运营,四栋高楼连绵起伏,状似一艘巨轮,吃穿游购娱需求一站满足,潜水、冲浪、滑板、云中漫步等文旅业态丰富。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主营的另一类是母港邮轮。以吴淞口邮轮港为起讫点,载客赴日、韩等国家旅游。近期,“飞机+邮轮”成为新兴的入境游路线,不少游客先乘飞机抵达上海,借随船免签的便利,继续出境旅行。
就是第二个问题:如何让更多境外游客从吴淞口邮轮港入境?政协委员认为,需激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以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为例,其积极扩展全球直销渠道,2024年已有超过1.3万名国际游客选择上海作为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之旅的起点,今年9月21日,更是创下上海邮轮口岸母港航次外籍游客占比新纪录,“海洋光谱”号4600余名旅客中,超半数为外籍游客。
讨论中,委员建议进一步开发多母港航线。今年6月,歌诗达邮轮旗下“赛琳娜”号成功开启中日韩多母港航线,标志着上海从“单一母港”向“多港协同”的国际化运营升级,境内外游客可在上海、日本福冈、韩国济州的邮轮港登船,三地互相输送游客,实现区域旅游协作与资源共享。
此外,政协委员建议在上海文旅的整体海外宣推框架下,擦亮“中国作为邮轮旅游的枢纽港”“上海作为邮轮旅游目的地”的名片。正如迈阿密、新加坡因邮轮产业而备受瞩目,上海同样应让“来上海,坐邮轮”成为一个响亮的全球号召。
“打造一个全新的旅游目的地,不只要注重硬件配置,更要从传播的角度、以品牌化的思维,从这么多的供给产品、庞杂的要素里提炼出一两个来重点宣传,让游客有充分的预期——来这里可以玩什么、玩多久。”美国铁狮门集团高级顾问夏冠东说。
空港口岸:优化通关效率
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浦东国际机场的出入境旅客总量一直稳居首位。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出入境旅客252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73%。在航站楼国际/港澳台入境到达大厅,正对出口处是“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集中了外籍人员入境最急需的各种服务,包括外币兑换、开通移动支付、销售交通卡和SIM卡等项目,24小时开放,全年无休。
从浦东机场“丝滑”入境,通关便利性是一道必答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大概四五百次由浦东机场入境。从最初进口岸的队伍要排近一小时,到现在基本畅通无阻,整体感受好了非常多。”在赴浦东机场的调研活动中,来自香港的市政协常委、永新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好这样夸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廖燕灵介绍,为提升入境通关速度,浦东机场设置中外旅客分区查验通道,同时精准分流签证、暂入境、免签等旅客。出境流程同步优化。今年8月12日起,游客进入浦东机场T2候机楼,不再进行人身和行李安检,只保留行李防爆检测。
“但如果有选择,我还是会选虹桥、舍浦东。机场越小,对我们旅客来说越方便。”郑建好坦言,机场的规模与便利度,不应该是一对“反义词”。
“拿取行李的时间是不是可以更快?”有委员建议学习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我去过那么多地方,日本的这个机场通关速度最快,行李也几乎同步到达。”建议找准痛点,精准优化飞机停靠位置、行李机下装卸、飞行区运送、投递口投递等每道流程。
作为承办单位,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昕回应,将切实提高行李交付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未来会进一步优化行李运输车路线。
通关环境温馨是关键加分项。作为枢纽机场,浦东机场承载着大规模的国际中转客流,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国际中转旅客338.93万人次。服务好中转游客,是“过路经济”转化为“过夜经济”的关键。
实地调研中,不少政协委员点赞浦东T2航站楼内基础服务水平:游客用餐体验升级,可线上点餐,由机场工作人员配送至登机口;既有免费过夜、淋浴的空间,又有付费休息舱等可选项。市政协常委、侨联界别召集人齐全胜建议,下一步的服务供给应转变底层思维,站在游客视角,洞察真实需求,于细微处见真章。
“游客本位”的有效性已得到初步验证。冯昕分享了一次事半功倍的尝试:浦东机场地服对登机牌做了简单改造,放大了游客最关切的信息——如登机口、登机时间、座位等,受到各方好评。
最前端入口打造好了,游客涌向上海的每寸土地,入境游的挑战才真正开始,它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处“毛细血管”。
“做好旅游工作的重点不在旅游本身,而是在提升城市方方面面的服务水平。”有委员表示,工作需要久久为功,“理想状态是外国人来了以后‘无感’,他们不觉得自己是游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