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马鞍山,是我幼年期一个月朦胧、雾蒙蒙、大年初一头一天的清晨,父亲把我从睡梦中扯起来,说是带我到马鞍山观音洞里抢“仙桃”(其实是信徒用白面制作的桃子)。小时候我肠胃病严重,差点死去。父亲听信了一位阴阳师傅的话,说幼儿吃了这种“仙桃”能消灾免难。记得当时一路疾行到达目的地时,洞里洞外早已挤满了信,都是一副黑黄色的面孔,穿着普通的中老年人。洞里香火明亮,烟雾弥漫。当“仙桃”出现在观音莲花座前的供台上时,一众信徒连忙上前争抢,父亲仗着身高臂长优势,很顺利地抢到了仙桃。去回就个多少时的行程,只觉得上下山的路很陡峭,山顶柏树长得遮天蔽日,那仙桃也没有特别的味道,仅此而已。
身为山里人,从小出门见山,抬头见山,见惯了山的所有。故乡的山,长的很普通,形状如城墙,横七竖八,座落无序,唯有马鞍山,是个例外。
要说马鞍山,先来说说两地遥相呼应的鹤龄镇。鹤龄镇,其地踞山梁,左右为狭沟,远望如鹤凌空,场后小山,形似龟伏,山上树木葱茏,常栖群鹤,明代建寺于此,名鹤龄寺。后因寺庙失火,改称火烧寺,清代又称火宁寺。早年为白水县、普安县和剑州辖地,清时置隆礼保,民国3年为隆礼团,后改为区,民国31年设鹤龄乡属第三区署。鹤龄毗邻苍溪、昭化、阆中、剑阁,千年以来,以其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之地 ,素有“脚踏四县”“鸡鸣八乡”之誉。
随意站在鹤龄镇任何一个角度看,马鞍山的形状就是一副硕大的马鞍,故名马鞍山,总感觉那山近在咫尺,伸手可触,但真要接近它,至少也得行走个多小时。
马鞍山没有剑门关、鹤鸣山那般如雷贯耳的名声,也没有如千佛崖、皇泽寺那样显赫的历史地位,但它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风姿,兼具香火不绝的马鞍山寺、人工石凿的观音洞、神仙池的传说等景观魅力而被誉为十里八乡第一山,千百年来,逢年过节,远近无数游客、信徒、观光者都会来这里烧香拜佛,观山望景。
马鞍山海拔约千余米,是方圆上百里最高的山。早年慕名前来的的信徒,都是从山下四周沿着羊肠小道攀岩而上。因山形陡峭,故攀爬维艰,待到达顶峰时,人人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上世纪末,上山的途径有了较大的改变,羊岭镇筹资在北山脚下建成一处专供往返游人休闲的八角仿古亭,新建了从山脚下一直铺到山顶北门口的石梯,材料选用的都是方方正正的青石板。虽有平稳的台阶垫脚,沿途上行依然陡峭,两旁怪石嶙峋,古柏横空,奇花异草宛如盆景。石梯尽头处是由粗大的条石砌成的拱形大门,石门两边斑驳的柱面上,一副对联中的字已模糊难辩,但从残存的字意上看,无非是对马鞍山奇异的山形山貌的描绘与赞美。古柏掩映下的北门顶端,则是用水泥和瓷砖合成的半圆形白色栏杆,地面上摆放的是几张供游人停留时观山望景所用的水泥结构桌凳,桌凳表面光洁明亮,一尘不染。石门四周峭壁悬崖上,间有云雾缭绕,耳际风声阵阵中,伴有鸡鸣鸟唱之声。北门口伫立,直面远方,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苍茫之中只见千山如苍龙,群峰似奔马。俯瞰山下,梯田遍野,山水相映,公路如玉带般沿山环绕,川北特色民居星罗棋布,由远至近,给人以诗画般的视觉感受。
从北门口沿石板铺成的小道上行,古柏宛如卫队般排成两行在迎送来往游客。进入密林深处,目光所及,满眼尽是粗细不一,形态各异的古柏,光线被浓密的树冠层层过滤,地面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显得格外阴暗。行至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整个山顶地势平坦,南北长约千余米,宽约百余米,中间杂草丛生,四周重林苍郁,山外风景,只能从林缝中可见,山顶正中,一座千年古刹马鞍山寺隐于青山绿树间,犹如世外桃源,让人心醉。
观音洞的传说
山顶正中东门峭壁上的观音洞,是马鞍山人气最旺的风景点。相传唐朝时期,马鞍山山顶上寺庙如林,建有九龙十八殿,僧侣信徒云集。晨钟暮鼓中,僧人们打坐诵经,信众们伏地虔诚祈福,其中观音庙内香火最为旺盛。时光流转到了清朝晚期,因时局动荡,世道险恶,僧侣逐渐离散,上山香客寥寥无几。观音庙,马鞍山寺年久失修,逐步变得破烂不堪。传说山下有一雍姓人家,三代无子,夫妇二人常常愁容满面。一日夜半,观音突然托梦给他:“我的庙宇现己严重损坏,施主若能在东门正中石璧上凿成一洞,把本座迁入洞中安身,本座定当赐你一子,以延续一家香火。”夫妇二人醒来后深信不疑。次日一早,便邀请数名工匠上山日夜打凿,历经数月,观音洞终于完工。雍氏夫妇后来果得一子,马鞍山观音洞灵验之名由此传遍四方,洞中香火从此兴旺不衰。
现存的观音石洞高约三米,宽约二米,洞内仅有小半间正房面积大小,一次可容十数人烧香叩拜。洞内正中是一樽高约一米多的彩画观音石像,洞中石璧上,当年人工所凿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每年春节和观音会期间,这里弥漫着庄重而神圣的气息,远近信徒如潮水般涌来,洞中香烛日夜不灭,供品堆积如山,洞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
千年古刹马鞍山寺
马鞍山寺始建于唐代,位居山顶正中,坐东朝西,距“观音洞”二十余米。流金岁月中,寺庙历经兴衰,殿堂几度坍塌,僧舍荒废。但每到太平之时,总有虔诚的信徒与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对其进行修缮。寺院大门前顶部正中行书“马鞍山”三字苍劲有力,前檐下木雕双凤朝阳,大门上方左右两边则是镂空雕琢的龙凤图象,凤凰展翅欲飞,苍龙吞云吐雾,均有呼之欲出之势,其雕工精细,形态逼真。整个寺院内外尽是雕梁画栋,色彩丰富,造型古朴,颇有气势。从侧门进入,则是一处约数十平方的方形天井,天井设有石桌石椅。往深处走,是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宝殿高约8米,正中释加牟尼佛像,宝相庄严,气韵生动。殿内塑有弥勒佛、哼哈二将、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大型佛像。殿堂内墙面上的“二十四孝”、“唐僧西天取经”等故事画面栩栩如生,寓意深刻,让人百看不厌,留连忘返。置身于寺院内外,烛光摇曳,香火缭绕,佛歌悦耳,一片祥和。一直以来,这里不仅是远近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成为许多上班族远离喧嚣、寻觅心灵宁静的一方净土。
永不干涸的神水池
“神水池”距马鞍山寺近二十米,是一个椭圆形水池,水池长约十余米,宽约六米。相传明朝时期,唐明皇魂游地府,途经马鞍山,观音事前先知,便给马鞍山寺庙一老和尚托梦,说明天午时有一圣人要从此山经过,你当以茶相待,事后定有善报。老和尚醒来心想,我们喝水都要下山去找,哪来茶水供过往行人饮用。次日,老和尚并没按观音所说的去做。至第三日午后,老和尚正在庙前树下打盹,突见一位气宇轩昂的老道立于他身前。老和尚正要起身相迎,老道示意他别起身,随后说道,我昨日午时从你庙门前经过,口渴难忍,想找你讨杯水喝,又怕打扰你念佛颂经,所以只好在你们庙前草坪中间找了一点泉水解渴。我路过此山,觉得山型奇特,风景秀丽,环境清静,实为修身养性,弘扬佛教的好所在啊!那老道说完,便一闪而不见了。老和尚心中一惊,随即醒来,回想刚才梦中所见所闻,立即起身在庙前草坪中寻找,后果然在中间一块石头旁边发现一汪泉眼往外冒水。老和尚顿时惊喜万分,对空遥拜。自此每天来此开挖,后终于挖成一水池。相传水池挖成后,远近僧侣纷至沓来,马鞍山寺香火出奇地越来越兴旺,每逢佛教盛会,即使日有上千信徒饮用,池中之水始终饮用不尽,后来便有了“神水池”之誉。至今日,仍有不少信徒来此必饮池中之水,据说饮者饮后能解渴消暑健体。
红军纪念堂熠熠生辉
与马鞍山寺遥相距一箭之遥的则是一座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红军纪念堂。
1935年3月29日拂晓,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263团由苍溪塔子山强渡嘉陵江进入剑阁后迅速经过石城场,对据守在马鞍山寨-火烧寺一线的川军29军杨选福部发起猛烈攻击,经过激战后歼敌200余人,俘敌1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虽然战后有二百多名红军官兵把鲜血和生命留在了这块土地上,但火烧寺大捷,却为后来攻占剑门关,扫除障碍,抢占广元城赢得了战机。二十五年前,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先烈,筹资集劳,经三年艰辛建修,马鞍山红军纪念堂终于落成。
纪念堂占地面积约一亩,堂前矗立着一座高约3米的塔式石碑,碑上主要记载了修建纪念堂的时代背景及捐资出劳者名录。整个大堂为砖木结构,堂内塑有近三米高的毛泽东、徐向前,王树生等伟人及开国将帅巨型座像,堂内的存列柜中,诗书字画,文物器具,文史资料琳琅满目,陈列有序。据悉,马鞍山红军纪念堂自修建落成不久,即被当地党委政府列为地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肃立于纪念堂的功德碑前,静心冥思,眼前和耳畔,尤有流弹穿梭,炮声如雷,杀声震天的交战景象。
神奇马鞍山,尤如一位历史巨人,永远屹立于千山万峰之中,如明珠一般灿烂、辉煌!(木乙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