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亲家游乌鲁木齐红山:
从防洪工程到城市绿洲的变迁
1788年:洪水记忆与镇龙塔的建立
红山的标志性建筑“镇龙宝塔”源于1788年的一段抗洪历史。
- **洪水泛滥**:在18世纪末,乌鲁木齐河(即现今河滩快速路所在位置)屡次泛滥成灾。特别是在1785年和1786年,连续两年遭遇严重洪水。1788年春季,又因积雪融化导致河水暴涨,冲塌了迪化城(今乌鲁木齐市)西南门外的民房五百余间。
- **民间传说与官方应对**:当时民间流传红山和雅玛里克山(俗称妖魔山)是两条恶龙所化,认为这两座山正在相互靠拢,一旦相接,乌鲁木齐将变成汪洋大海。为安定民心、镇水防灾,时任乌鲁木齐都统尚安(后乾隆帝赐名宜绵)于1788年下令,在红山和雅玛里克山顶各建造一座**高约10.5米的九级青灰色砖塔**,这就是红山“镇龙宝塔”的由来。
这座青砖实心塔历经200多年风雨保存完好,成为红山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
## 1958年:绿化工程与城市森林公园的诞生
20世纪中期的红山还是岩石裸露、飞沙走石的荒山秃岭。它的绿化工程是乌鲁木齐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
- **绿化背景**:1958年前,红山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稀少,每到风季便沙尘肆虐。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于1958年成立了“**红山绿化委员会**”,动员全市力量进行绿化。
- **绿化工程**:乌鲁木齐各族市民、学生和部队官兵上山凿石换土、修渠引水、植树造林,用“一筐土、一盆水”的垦荒精神,挖石换土50余万立方米,硬是在荒山上种活了树木。当年山上没有路,种树所需的土和水都靠人工一袋一袋扛上去、一桶一桶运上山。
- **公园建立**:随着绿化工程的成功,1985年红山公园正式成立,2005年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公园绿化覆盖率高达**97.5%**(根据水磨沟区人民政府2024年发布的数据;另据2019年新浪网报道,该数据为98%),有林木70余种3万余株,成为乌鲁木齐市的“天然氧吧”和市民休闲好去处。
## ️ 当代红山:城市全景观景台
今天的红山公园已是乌鲁木齐市中心集旅游观光、古典特色、人文内涵、体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山体公园**,也是俯瞰城市全景的绝佳位置。
- **城市全景**:登上红山顶,乌鲁木齐风光一览无余。
向东可以看到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它戴着白色雪冠,晶莹闪光,巍峨庄严;
向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重峦叠嶂;
面西则是充满神话色彩的**雅玛里克山**(妖魔山);向北可见翻波逐浪的**鲤鱼山**。
红山脚下的乌鲁木齐河古河床,如今已成为贯通市区南北的**河滩快速路**。
- **标志性景点**:
- **红山塔**:这座1788年建立的青灰色砖塔是乌鲁木齐的标志。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斜长,形成“塔映夕阳”的奇特景观,是乌鲁木齐老八景之一。
- **远眺楼**:登上此处可拍摄市容全景。
- **大佛寺**:位于公园北侧,在遍地清真寺的乌鲁木齐,这座仿古佛寺显得十分特别。
- **观光设施**:公园内有盘山柏油路、登山台阶,也提供从山下直达山顶的观光车服务(单程5元,往返10元)。
乌鲁木齐红山从1788年防洪工程建立的镇龙塔,到1958年开始的大规模绿化形成的城市森林公园,再到今天成为俯瞰城市全景和远眺天山的观景胜地,记录了乌鲁木齐从边疆古城向现代都市转型的历程。它不仅是一座自然山体,更是乌鲁木齐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象征。
如果你有机会亲自登上红山,站在那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镇龙塔下,俯瞰现代乌鲁木齐的城市风貌,远眺巍峨的天山博格达峰,定能感受到这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